《荷塘月色》是朱自清的一篇抒情散文,正值蒋介石背叛革命之时。朱自清面对这一黑暗现实,表现出他的苦闷、悲愤、彷徨和不满,写下了这篇经典美文。
在文章开头,作者就强调这几天“颇不宁静”的心理状态,以这样的状态为缘由,引出要去荷塘的想法。
在第二段中从周围环境写起,“沿着荷塘,是一条曲折的小煤屑路。这是一条幽僻的路;白天也少人走,夜晚更加寂寞。”隐隐的透露出作者在当时的环境中,一颗寂寞的心。
第三段写“路上只我一个人,背着手踱着。”当我初读到这句话时,与自己考试那段时间早起一个人,有同样的感受。虽有同样感受,但处境却是天差地别。接着他又说到“这一片天地好像是我的;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到了另一个世界里。”这里有一种喜悦的心情建立在虚幻的遐想上。在这样的遐想中,作者也是极度渴望自由的。像后面他写到“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完全是一个“自由人”的感觉。在这样的感觉中,作者内心生发出:“且受用这无边的荷塘月色。”足见当时作者处在那样一个时期,能有这样一个属于自己的小天地,是多么难求。这里更透露出了作者对黑暗现实的强烈反抗。
结下来主要是对荷塘和月色的景致的详细描写。历来写景都是为了抒发个人情感。本文写景特点,在于将荷塘和月色的描写有机的结合起来,凸显月下荷塘和荷塘上的月色的优雅与朦胧之美。
朱自清具有很强的语言驾驭能力,他的散文语言总给人带来一种清新自然、朴素典雅的美感。
在修辞上,运用叠词,像“渐渐、远远近近、高高低低。”等。同时还带有“仿佛、斑驳”和“苍茫、独处、零星”等双声叠韵词的运用,增加了文章语言的音乐美。
另外还运用了一系列的比喻、拟人、排比、对比和同感的修辞手法。其中通感手法的运用来塑造形象美。像文中“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这样写,极大的丰富了月下荷塘诗一般美的意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