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是近几年的高频时髦词汇,也是个热门而深邃的话题。
我清晰地记得前些年中央电视台有个节目,记者走上街头随机采访不同年龄和身份的路人,抛出的问题都是一样的,“你幸福吗?”面对这本该隐秘却面对镜头不得不说的问题,很多人先是一愣,后是笑笑,然后给出似是而非的回答,也有些人很诚实地说:“不知道。”比如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莫言先生坦言自己压力很大,忧虑忡忡,又不能说不幸福,只能说不知道。
也许从那时起,生活日益富足物质追求得到满足的人们开始思考并为之努力的一个新目标,便是让自己成为幸福的人。但是衡量幸福与否的标准是什么?复旦大学陈果老师说,幸福不是别人眼中的富甲一方、独步云端,也不是常人眼中的安居乐业、欲望满足,而是发自内心地感到心满意足,平平常常,却似暖暖的阳光,满满的正能量。
其实每个人心中都有不一样的答案,对幸福的感受也如大自然的湖泊,有不一样的深深浅浅,不一样的清明澄澈,不一样的色彩斑斓。更多的时候,幸福是一种感觉,一种心情,就像一道闪电划过漆黑的夜空,映亮自己的心头;又像一道袅娜的暗香,瞬间愉悦自己的肺腑。没有人时时刻刻感觉自己是幸福的,可是正是那短暂的得之不易的美好感觉牵引着人们,孜孜不倦,前仆后继。
幸福,到底是什么样子?
现代人说,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于是一份联合国高层会议撰写的白皮书《世界幸福报告》告诉人们,衡量社会进步的标准应该是幸福,而不是货币。世界经济合作组织(OECD)在2016年也提出要“重新定义发展的内涵,将人们的幸福置于政府工作的核心地位。”幸福成为一个可以量化的指数,成为全人类关注的话题。
再次思考“幸福”这个词的内涵,竟源于一次美丽的遇见。
我遇见的是2018年中央美术学院艺术设计专业的考题:幸福指数。长长的文本材料告诉我们,“在全球国家幸福感排名中,排在前列的国家都在如下几个变量上得了高分:收入、健康寿命预期、在遇到困难的时候有人可以陪伴、自由、信任”。就像一篇语文阅读题,有了这个前导材料后,就进入美术专业领域了。考题要求学生把“收入、健康、陪伴、自由、信任”作为关健词,进行富有想象力的叙事表达,不限形式、不限风格,完成五幅草图,并选择二幅完成正稿,适当分布在试卷画面内。
作为美术专业的领头军,央美这个考题的命题水平与创意赢得各方好评如潮。作为美术专业地地道道的门外汉,我无意点评这道考题在选拔美术人才方面的取向,只觉得就像“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这样的对句,浑然天成,妙不可言。
读高一的女儿显然还不具备审题与构思的能力,我没有考查她的意思,只当一道常和小孩子玩的脑筋急转弯题,轻松又有点搞怪地聊起来。比如“收入”,我说:“画一只手腕,戴着世界名表?还是画一条华丽的钻石项链?”女儿给了我一个鄙夷的眼神,“咦,你这个构思太老土太直白,没有品味。”哦,我的天,也是哈!“那就画一家三口站在埃菲尔铁塔前?能出国旅游,说明收入水品高,如何?”女儿微微点头,却又摇摇头说:“这个画面太复杂了,一幅画就把纸画满了,人家要求画出五个关键词呢。”哦,我的天,也是哈!
干脆换个词,比如“健康”,“画一个人跑步可以吧?运动代表健康呀!”“嗯,这个可以,但是大多数人都会想到吧,就看谁画得好了。”唉!真不容易,这俩词的构思虽然俗了点,但是最起码容易理解和选材,至于“自由、信任”这样抽象的词语,怎么画既出新又对题还能被美院老师赏识呢?艺术这东西主观性太强,可能天上地下、名作庸品也就一线之遥吧。我拍拍脑袋哈哈一笑,却在心里暗暗佩服那些天资异禀画技超群的孩子们,他们的画作估计要明年解密了才能看到呢。就像有幸看到2016年“转基因鱼”高分考卷上那些绝美又巧妙的画作,期待那份带给心灵透彻轰然的震撼。
其实,抛开考试的选拔性对构图新颖深刻的要求,每个普通人心中都有属于自己的画面,健康而充满活力的身体,暖心而天长地久的陪伴,享受自己的收入支配的物质和精神层面的消费,在自由的国度享受自由的美好生活,有和谐的人际关系相互信任的伙伴。我们可以在心里清晰地勾勒出来,虽然每个人的画面内容是不一样的,可是我相信画面越清晰的人感受到的幸福越浓,就像油画上厚厚的颜料,绚丽的堆叠,强烈地冲击着观者那颗热爱美好的心灵。
不妨试着在心里描摹这些画面,也许你能画出很多很多张,有的简单有的繁复,但是一样的轮廓清晰人物欢快,再试着涂上颜色打上色调,暖暖的,亮亮的,悬挂在左心房右心室,天天看看,提醒自己,我很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