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声慢
李清照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声声慢》是李清照南渡后的作品,也是词人的代表作之一。全词八句,七个句子直抒孤独悲凄无聊无绪的内心感受,情感直露,用力极烈,词人的情绪几近崩溃,只有“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句没有明着抒发情绪,也没有明着把情绪着落在物上。
但是,且慢——
全词最噬人心骨的句子,也正是这一句。
季节是深秋了,家与国都飘摇着,就连自己的年岁也到了生命的尾声。
一切,都和这眼前景多么地合拍。
都和这心境多么地合拍。
天气是越来越凉了,哪怕是江南的秋风,也穿堂入室。昨日不能重现,哪怕是那相识过的雁。也曾是深深的凉秋,也曾孤独,不,应该是,也曾孤单。但那是片刻的孤单,所以,那雁,只是鸿雁传书的假想,那凉秋只属于甜蜜的忧愁。
而此番秋意凉,已早时过境迁。
词人苦痛,词人明着说了。她说,她伤心了,她想月满西楼时的那群雁;她说她冷,她想三杯两盏淡酒(也解愁);她说,她心绪不宁,无人陪伴,满地黄花只堪憔悴;她说,她百无聊懒孤独寂寞,守着窗儿,白日漫长何时可熬到天黑呢。
她都明着说了。这些,都让词人愁绪满怀。
但这都不够,词人偏偏,要给自己的驼背上再加一根稻草。
这是一根力量巨大的稻草!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是一个要命的句子。
梧桐一叶落,天下尽知秋。梧桐是秋讯的报到者,是凋零的代名词,能感知秋风极有灵性的梧桐,怎么会不解词人的心绪呢。一个梧桐,已足以让词人断肠,哪知,挨过了白日,好不容易见着天黑,却偏偏下起雨来了,却偏偏,还是细雨。
细雨,就不知下到何时了了。细雨,就配上绵绵,这是极能缠人的雨,“此雨绵绵无绝期”了。
宽大的梧桐一叶,遇上这绵绵雨,一个张开怀抱,一个轻落细滴,你不急,我不躁。点点滴滴,滴滴点点;再点点,再滴滴……
白日里所有的努力都白费了,三分之二的煎熬,只为了,也许能换来三分之一的心静,最好是有眠,此时看来,都白费了。
万物无语,别人的世界都静了下来(哪怕只是夜晚),唯有李清照的世界纷乱了。
词人以为,她怕寒天,她怕旧雁,她怕凋花,她怕白日,她也已经很怕这秋深时节的梧桐,谁知到头来,这梧桐还又捎带着这滴答不停的细雨!
“更兼”二字,真是全词中最穿透读者神经的词语,一箭中靶心。
这个词,就等于我们今天说“谁能想到啊,谁能想到啊!”说上一百一千遍。
如果没有梧桐更兼细雨,前面所有的孤独凄凉寂寞悲戚,都有法子暂得解脱,词人都能接得住,忍得下,唯独,再加上这一点,词人一点招儿没有了。
至此,这愁绪,白日接着深夜,就回环往复,没有尽头了。
这是一根力盖千钧的稻草,这是一根会思想的稻草。
我们的词人,彻底沦陷于万般愁绪之中了。
万般愁绪川千古。
《声声慢》中,最让读者读之泣而呜咽的句子,就是这句“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其他的七句可谓明枪,此一句实乃暗箭,是词人轻轻一笔几乎不见力度却也最有力度的一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