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幸福来敲门》是我一直以来比较喜欢的一部电影,它一直保存在我的电脑上,每过一段时间我都会在找出来再看一遍。
我自己都记不清已经看过多少遍了,影片的整个故事情节再熟悉不过,但每一次看的时候,依然会被感动。
昨天晚上不想看书,看了一遍,今天下班回来又看了一遍。
也是因为这部电影,我开始喜欢威尔史密斯。
当看到主人公克里斯工作不顺没有收入,甚至都不能解决温饱却依然在坚持梦想,还要逗小孩开心的时候,我在心里默默地问:他从哪来这么强大的意志力呢,怎么才能做到这么乐观呢?如果有一天,我到了他那个处境,我会怎么做呢,能做到他这样吗?我不知道,或许会努力一阵,但也说不定早就怂了,早就放弃了所谓的梦想。
但话又说回来,如果当时克里斯放弃了他股票经纪人的梦想,那我们都能预测到他之后,不会很好,也只能是个促销员,只不过或许会从医疗仪器促销变成别的东西的促销而已。他的生活模式也会是固有的:拿着重物抢公交,送小孩去“幸福”这个词都能写错的幼教班。
初中的时候班上有个关系很好的女生,两个人学习成绩也不相上下。除了放学各自回家以外,我跟她几乎每天都在一起,一起上课,一起下课买零食,一起逃课间操因此被老师罚站。
女孩子的嫉妒心是很强的,虽然我们是好朋友,但也避免不了我们俩之间的考试成绩的比拼。我的成绩高了,她会有点不高兴,她的成绩考高了,我也会有些不服气。
初二那年,开设了物理课。也就在那年,她喜欢上了班上的一个男生,但不知道是因为不好意思呢,还是当时我们俩在考试成绩上有竞争,当时她并没有告诉我。也是在我们上高中分科之后,一次偶然的机会她自己说的。
不知道是不是因为恋爱这个事情,她的成绩开始下滑了,尤其是物理那一科,她好像有点跟不上了。
一直到初三中考,她的成绩就没有之前那么好了。
最终,中考那一年,我以远高于分数线的成绩进入了县里最好的高中,她也是,她的分数线刚刚好是那一年的录取线。
进入高中之后,我学理科,她学文,在不同的班级,再加上周围的圈子不同了,我们俩的关系没有初中那么好了,但也会在周末的时候偶尔去她们聊天。
巧的是虽然一个学文一个学理,但我们的的数学老师是同一个。当时的数学老师是个很负责的女老师,对付学生也是有一手的,能把学生治的服服帖帖的,所以数学老师当时在大家的心目中比较有威望。
就是这个数学老师每次去我们班上课的时候,老夸我的那个学文的同学,说她的数学几乎是全年级里面最好的,还说对学文的人数学能学的这么好,其他科目又多靠背的,考北大是没问题之类的。
要知道这话说一次,会让我有些震撼,但说的次数多了,就有些刺激到我了。
面对成绩差不多,甚至你比她还好一些,又是一起进来的好朋友,此刻人家被定为考北大的学生培养的时候,任谁都会在为她是你同学骄傲的同时更多的是羡慕和不服气的。
后来,我就去找这个同学了,直接问她,她的数学怎么能学的这么好。
刚开始,她只是谦虚地说没有了之类的。
在我问第三遍的时候,她没说话,却拿过来一摞书,全是数学的习题册,一共八本。每一本上面都被密密麻麻的写满了,有些题留的空白不够的,又被写在一小块纸上贴上去。要知道当时有些人的学校发的习题册都做不完的。
后来她跟我说:就是因为她初中的物理没学好,导致她中考成绩不理想,也影响到她高中文理科的选择。为此,当时她特别懊悔。
从进入高中的第一天起,她就决定要好好学习。之前的经历让她意识到了数学这些学科的重要性。所以她除了上课认真听讲、做完学校统一发的习题册之外,她自己又买到一些习题集或者卷子来加强训练。
每天除了上课并完成当天的作业以外,她都会花三小时甚至更多的时间做数学联系。这也是她的数学能学的那么好的原因。
其实生活中的我们跟电影中的主人公一样,为了心中的梦想,为了家人孩子,为了追求幸福,我们都在不停的努力,不断的追逐。
但结果往往有区别,甚至差别很大。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排除极个别的偶然因素以外,决定结果最大的因素只能是努力的程度了。
看看周围的人,大家都在全力奔跑,只要你奔跑的速度稍稍慢一些,你就已经落后于他人了,你还敢不努力?
努力不一定成功,但成功一定要努力,这是个不可逆转的命题。
生活中的每次打击,是为了让你变得更加坚强。不管此刻的你境遇如何,尽全力努力吧。
只有努力到无能为力了,不管结果怎样,才能坦然的面对自己:我曾经努力过。
朋友,让我们一起努力吧。加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