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中国家长在与孩子沟通和管教的过程中,都或多或少带有一种“强迫孩子服从”的个人意愿。殊不知,孩子表面上顺从,心里的潜台词却是:怎么着,我就不服!”又或者,你跟孩子吼“你服不39服?”“你有本事再说一遍”时,孩子连顺从都不屑,他直接吼回去:“我不服! ””我再说一遍了,你能怎么办吧?”
比起被孩子怼到墙角不能动弹,或者用更大的压力去让孩子承认所谓的错误,你一定更想知道,有没有一种解决问题的方式,既可以完美化解你和孩子之间的冲突,又能让你们之间的亲子感情变得更好呢?
第一现场 你遇到的挑战
萱萱妈妈公司年底冲业绩,经常加班到晚上九十点才能回家,有一天下班回家,马上10点了,8岁的萱萱还在书桌跟前玩手机游戏,见妈妈回家,萱萱赶紧收起手机假装在写作业。看到这一切,妈妈忍不住就怒火上冲,她几步走到萱萱书桌跟前大声吼:“你要是不想念书, 你就别念了,别一天天在家里给我磨洋工!”萱萱不满地小声顶嘴:“不念就不念, 谁愿意念谁念。”妈妈一把揪住萱萱,把她从椅子,上拽下来,大声说:“你不念是吗?那好,你给我滚出去。”穿着家居服的萱萱被妈妈推到了门外。萱萱开始在外面哭着拍门:“让我进来, 外面好黑,我害怕。”“妈妈你开门,我好冷。”但是妈妈不为所动,她隔着门问萱萱:“ 你知道错了吗?”半个小时候后,萱萱哭着说:“我知道了,我知道错了,我再也不敢了。”妈妈又问:“ 你错在哪里?”萱萱说:“ 我不该跟妈妈顶嘴。”
当萱萱终于认错妥协被拉进房间,一场亲子之间的拉锯战也落下帷幕,我不知道有相同或者类似经历的妈妈在经历这样的过程后,会气恼自已情绪失控?还是会为自己又一次赢了孩子,让孩子听自己的而觉得欣慰。
情绪暂停角●别把孩子当成自已负面情绪的出口,用爱与信任构建亲密关系
发火、大吼,甚至是把孩子关在黑漆漆的门外,这样的行为,都是家长在给自己心里积压的负面情绪找个出口,这个时候家长所有的行为,其实跟孩子开始犯下的错没有半点关系了。
我们经常会说到“事情”。这个词语里面其实包含了两件事,那就是“事件”和“情绪”。
事件:显性看到的是行为
隐形:忽略的是情绪
但你会发现,由于在成长的过程中,你少有谈及情绪的习惯,所以,在遇到事情时,你只能看到当下的那件事,而看不到这件事背后有怎样的情绪,你几乎从来没有正视和尊重过自己的感受,所以孩子的感受也是不值得- -提的。你将愤怒化成控制孩子的武器,孩子内心真实的感受直接被忽略,他需要为了平息你的怒火,或者为了哄得你开心,而强迫自己做一些本可以不做的事情,去为你的情绪负责。
著名教育学家鲁道夫●德雷克斯这样说过:所谓“赢了”孩子,是指大人用控制、惩罚的手段战胜了孩子;而“赢得”孩子,则是指大人维护孩子的尊严,以尊重孩子的态度对待孩子(和善而坚定),相信孩子有能力与大人合作并贡献他们的一份力量。
有这样一个故事:
6岁的小男孩杰夫偷了小店里的泡泡糖,妈妈琼斯知道了,她问儿子为什么会去偷商店里的泡泡糖呢?杰夫不屑一顾地说:“反正小店里有那么多泡泡糖。”
琼斯把杰夫抱在自己的腿上,她温柔地跟杰夫说:“ 妈妈想跟你聊一聊自己小时候的事情。我在上小学的时候,有一次从商店里偷了一块橡皮。”杰夫觉得很有趣,他想知道后来怎样了。琼斯告诉他:“我觉得很不应该,也感到很惭愧,因为我的妈妈,也就是你的祖母告诉我,零售店.的老板一年要卖掉很多这样的小东西,才能挣到足够的钱来支付房租、店员工资、仓储积压以及养家糊口。”
杰夫有点羞愧地搂着妈妈的脖子说:“对不起, 妈妈,我从来没有想到过这些。我以后不会那么做了。”琼斯问:“如果你需要的话,妈妈可以陪你一起去跟老板说明情况,并为你偷走的这个泡泡糖付钱。”杰夫说:“我有些担心,老板或许会责备我。”琼斯跟他保证不会,事实上,店老板很热情地赞扬了杰夫。
故事中的琼斯,没有指责、羞辱或说教,杰夫不必因为自己所做的事就觉得自己是个坏蛋,妈妈却赢得了儿子的心,杰夫愿意跟妈妈分享和探讨不再那么做的原因并勇敢地去为自己的错误行为承担后果。
解忧小工具一怎么办?我们和孩子一起来解决。
我们经常说“改变之前先建立连接”,在情绪暂停角里,我们了解到,当妈妈用理解和接纳跟孩子建立情感纽带时,就已经创建了一种着重于共同解决问题的氛围,你已经赢得了合作。
所以,我们今天要分享的解忧小工具,名称就叫共赢的合作。
共赢的合作:
需要妈妈表达出自己对孩子想法和感受的理解
表达出对孩子的同情,但不是宽恕孩子的行为
真诚并和善地告诉孩子你的感受
让孩子关注于解决问题本身
全球首位非暴力沟通专家马歇尔●卢森堡提出:我们的感受源自于我们自身,通过了解自己的感受和需求,我们可以变得不再指责他人。
同情并不代表你认同或者宽恕孩子的行为,而只是意味着你理解孩子的感受。这时,你如果告诉孩子,你也曾有过类似的感受或行为,效果会更好,就像琼斯妈妈做的那样。
如果你真诚而友善地进行了前面两个步骤,孩子此时就会愿意听你说了。
问孩子对于避免将来再出现这类问题有什么想法。如果孩子没有想法,你可以提出一些建议,直到你们达成共识。
比解决眼下面临的挑战更重要的是,我们在这个过程中可以让孩子获得什么。
孩子获得什么:
学会倾听
遵守解决方案
合作能力
彼此的尊重
解决问题的方法
思考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