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久很久以前,有一个皇姑逃难来到了这里,搭了个“马架子”居住,后来又到“小四平”遇上了 丰厚的 资源,过上了比较安稳的生活,有了一定基础之后,又迁移到“大四平”居住,后来皇姑被接回皇宫,这几个地名就流传了下来。
我小时候是听着这样的传说在抚顺市新宾县马架子煤矿长大的,在这个满族故里,传说也充满着满族 味道。
满族也过端午节,传说却和汉族有所不同。其中一个传说是节日是为了纪念一位聪明美丽的清代故娘—— 年息。因为火神看中了他,年息宁死不从,结果被火神活活烧死,她的骨灰撤遍了山间田野。
没想到第二年五月,在撒过骨灰的大地上,到处开满了绚丽的杜鹃花。为了纪念她,人们把杜鹃称为年息花。每年端午这天的早晨,满族人便采摘年息花朵,用花瓣上的露水清洗眼睛。据说可使双目格外明亮,一年里不会闹眼病。
还有一个传说:满族过端午节是为了祈祷“解瘟”的。在很久以前,五月初五那天,天帝派大臣装扮成一位卖油的老汉,吃喝着:“一葫芦二斤,二葫芦三斤”大声叫卖。这时大家见有便宜可图,纷纷争先抢购,惟独有一位老者不仅不买,还告诉卖油的老汉算错账了,要赔本的。
卖光油后,卖油的告诉没有买油的那老头:“你是个好人,今晚天上瘟神要降瘟灾,你在自己的房檐上插上艾篙,可以躲过瘟灾。”说完就消失了。这个好心的老头老头走家串户告诉村里的所有人,家家户户都要插上艾篙。天上的瘟神一看家家插着艾篙,没法降瘟灾了,全村人的性命都保住了。
传说真假没法分辨,但是每到端午节,在太阳没有出来之前被妈妈赶起来,到山边用露水洗脸、 洗眼,祈祷 身体健康眼睛明亮,并采集艾蒿和菖蒲回来挂在门廊前窗檐下防虫防瘟,这已经成为一个重要的仪式。妈妈还会用她的巧手剪上一个漂亮的纸葫芦并挂在门前,祈祷平安,驱赶邪气。
妈妈会用艾蒿煮上一锅蛋——鸡蛋鸭蛋鹅蛋,咸的淡的一大锅。配上早两天包好的糯米红枣粽子,节日的气氛浓浓的。吃过饭之后,我我们在书包里装上几个蛋到学校里和小朋友们顶鸡蛋,看谁的蛋更厉害,那时候我不懂速度加重力,只会傻傻地顶,常常以失败告北 。
这是端午当天的程序,其实几天之前,我们就感受到了端午节的气氛。从初一,妈妈就会给我们备好五彩线,手腕脚腕都绑好,这是用来防蛇的,脖子上挂一香包,没上学的孩子,妈妈又会用麦秆穿成长长的凤尾挂在衣服后边。这些漂亮的“首饰”要在挂上之后第一次下雨就摘掉,有时候会很舍不得。
还漏了一个更重要的程序,姐姐妹妹在十几天以前,就从河边山脚下寻来芨芨草捣成泥,用瓜瓢根叶子紧紧地包在指甲上,第二天就拥有了漂亮的指甲。
想念那时候的端午节,有妈妈操持,姐妹们陪伴着 度过的一个个隆重有仪式感的端午节。深深挚爱着那个充满了童年乐趣的小镇,爱抚顺,爱我的家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