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为雨花
安远伍坊村现在宁化县境内,四面环山,密而无缺,风水上称之为聚宝盆型,自古就是人们繁衍开基的首选之地。伍坊河自西向东从中穿流而过,更神奇的是在河的中段有个自然而成的潭。从高处往下看,恰似铜钱的钱眼,块块农田以钱眼为中心向四周扩散开来。而村民的房子又把赖以生存的农田环绕起来,错落有致地排列在山根下,房子后面就是高低起伏的山。所以整个伍坊村就像一个大铜钱的布局。奇异之地必出奇异之人。
风水宝地,自然看中之人不会少。伍姓和叶姓的先祖都看上了这块宝地而在此开基繁衍。伍姓的先祖因为先到而选择地势较平坦的东南角,叶氏先祖只能选择西北角。两姓以河为界,至今已经繁衍了几代人。大家都安居乐业,人丁兴旺,相处平安无事。
西北角是一山岭,属武夷山脉。因而叶姓聚居地的小地名就叫叶岭。因为地处西北角,从早上到中午的光照都特别好,叶氏子孙于是利用得天独厚的地势在栽种桃李等水果树。每年春天桃花红李花白,蜂飞蝶舞。夏秋硕果满枝。人们生活平静如水,与世无争。
叶千益,叶家的第八代子孙,娶的是水茜村的曹氏为妻。自然是男才女貌,金童玉女,成婚之后是夫妻恩爱。不久,曹氏就有孕在身。叶家也是百般呵护,疼爱有加。
时光飞逝,转眼曹氏怀胎已近十月,即将临盆。
公元878年春天的一天,阳光温柔地照耀着大地,和煦的春风吹就像一双大手,抚摸着大地,山川。微风过处,阵阵的花香沁人心脾。
正沉醉在这大好春光中的曹氏忽然觉得腹部一阵疼痛,丫鬟连忙去禀报叶老太太。见多识广的叶老太太知道儿媳妇是要生了。自然也是不敢耽搁,连忙吩咐大家做好接生的一切准备。
说了也怪,就在曹氏要生的时候,天也忽然变了。刚才还碧空万里,现在却乌云滚滚,狂风大作。这还不是一般的吹风,而是难得一见的龙卷风。强劲的龙卷风在田里形成,快速地向叶岭方向吹去。把后山盛开着的桃花李花卷到空中,就像一条巨龙盘在空中不断地吸食着花瓣。更怪的是,这风并没有吹好久,一会儿风就停了。于是那些被卷到空中的花瓣儿失去了吸力,于是便纷纷扬扬地飘落下来,下了一场绝无仅有的花瓣雨。
就在大家欣赏着这难得一见的花瓣雨的时候,曹氏生下了一个男婴。奇异之时必产奇异之人,这男婴生下来就与众不同。身长比其他刚产下的婴儿长,哭声洪亮,中气十足。村中老者们断言,此婴他日长成定非凡人。
善根夙植
正如村中老者预言,此婴非凡人。叶父希望自己儿子以后生活宽宽松松,给他取名叫叶宽。叶宽一点也不娇气,好喂好养还会长,两三岁就显得比其他孩子明显高大得多。跟其他孩子玩的时候,就像鹤立鸡群,高出一头。到五六岁时,这个身高优势就更加明显了。虽然叶宽的身材比同龄的孩子高大,但却心性善良,出奇的善良。
有一次,父亲带着叶宽去赶集。再去的路上,碰巧有个老人家打到了一条大鲤鱼,为了卖个好价钱,就赶紧往集市上赶。小叶宽看到那鲤鱼嘴巴一张一合的,似乎在向他求助似的,于是就央求父亲把鱼买下来。父亲以为他想吃鱼,欣然同意。出乎大家意料的是,在父亲付完钱后,小叶宽抱起鱼并不是往家里跑,而是来到不远处的河边。毫不犹豫地把鱼放回到河里,还对着鱼说,以后要小心点,要担心渔网等等,直到鱼儿游入深潭之后才起身跟着父亲继续赶路。
小叶宽不但对同龄人友好互助,对大人,尤其是村中老者更是彬彬有礼,所以小叶宽在村中是人见人爱,花见花开。就是对弱小的蝼蚁虫豸也是爱惜有加,绝不愿意加害其性命。
村民见他如此仁慈,更加觉得叶宽非同寻常,长大后定能救苦救难。以后看来,他们所言非假。可以说祖师是佛性天成。
佛缘天定
世间凡人都难得有一帆风顺的事情,更何况是一个奇异之人。
在小叶宽七岁的那年夏天的一夜,风雨大作,雷声震天。暴雨之后,气温骤降,小叶宽可能睡觉的时候没有注意保暖。第二天起来,感冒发烧流鼻涕,家人对此也是着急上火。可是,看遍郎中,吃遍草药,结果总是不好。这可急坏了叶家上下。
这时,有人向叶父建议说,你何不请寺里的师傅瞧瞧,说不定有用。
一语惊醒梦中人。叶父择日带着小叶宽来到离家不远的一座不知名的庵里求救。这座庵由于地理偏僻,所以香火也不是很旺,平时只有伍坊及周围几个村庄的善男信女会来烧香拜佛,进贡一些米面香油。庙里也只有老主持一个人操持庙务,照顾火烛,洒扫庭院。
奇怪的是,小叶宽一到庙里,立马像换了个人似的,不但病马上好了,还特别喜欢这里,钻上钻下,玩得不亦乐乎。就连太阳快下山了也没有发现,最后在父亲得一再催促下才恋恋不舍地回家。
此后,只要有时间,小叶宽总会央求他父亲带他来庙里往。再往后随着年纪更大了,他自己都会去玩,帮老主持干些力所能及的事。
老者断言,叶宽注定与佛有缘。
抢占天机
时光飞逝,白驹过隙,转眼间叶宽已经18岁了,在这近十年与庙里主持的接触和熏陶下,叶宽的善心又更上一层楼。他见这座无名小庙地理偏僻,名气不大,决心倾其家财,欲觅一风水宝地另建一座庙宇。于是年纪轻轻他就在周围的十里八乡走访。
一天,他来到距离稠路村两三里的一座山,当地人称之为天华山。只见此山与众不同,山顶绿树参天,遮天蔽日,半山腰下以下是层层叠叠的梯田。从山脚往上看,就像一个巨大的田螺,半山腰的螺尖是绝佳的风水宝地。叶家请来精通易理的先生推算,经过一番推算,先生告诉叶家,要在八月初一的晚上子时落土。
风水宝地,看上的自然不止叶家,另外南家也看上了这块宝地。碰巧请到的也是这位先生,于是,风水先生同样把玄机告诉了南家。对于这宝地的竞争就看谁先得手了。
话说到了八月初一这天,叶宽吃过晚饭后就出发了,早早来到山上,单等时辰的到来。这一夜,天上不见一点月光,大地一片漆黑。叶宽摸黑来到螺尖处,摸来摸去,发现身上只有一枚铜钱,于是就把铜钱安放在螺尖处。
再说南家也在子时赶到,但由于路途不熟,在路上耽搁了一下。叶宽前脚刚走,南家后脚就到,南家人找遍全身,没有找到信物,于是就顺手折了根芦苇一插,巧得很的是这芦苇正插在叶宽安放的铜钱的钱眼里。南家也以为万事大吉了。
第二天天一亮,两家几乎同时来到这里。双方都认为是自己先到的,争执不下。于是只好找来中间人,看风水的先生作调停。
风水先生公正地观察了他们各自的落土,得出结论说,叶家先到放下铜钱,南家可以插入芦苇,而如果南家先到,则不可能穿过芦苇而不弄坏。于是判叶家先到,这块地属于叶家。
南家只得另寻他处,后来据传在建宁某地寻的一处风水宝地,当地人称他为“南庵公”。
克尽孝道
叶家原也是小康之家,虽不能说富甲一方,但也是家底殷实,衣食无忧。如今为了建庙的事业,家财散尽,生活已如平常人家。且叶千益是中年得子,所以现在也年事已高,养家的重担就全落在叶宽的身上了。
好在叶宽自小不但心地善良,还手脚勤快,全然没有一丝的“富贵病”。农活里的犁耙辘锄拿得起手,有模有样,作物里谷豆黍梁样样精通,春播夏收,顺应天时,人勤地肥,所以一家人的生活还是过得稳稳当当的。
叶宽不但把一家人的生活处理得井井有条,还几乎包揽了螺丝庙里的活计。上山打柴,菜园除草,上房检漏,样样活是随请随到,做得彻彻底底。
时光有如白驹过隙,转眼间就过了七年,叶宽已经二十五了。像他的同年人都已经为人父母了,但叶宽却依旧勤快作息,自家的,庙里的,安排的井井有条。但对自己的婚事,却是不急不躁的,别人跟他提起,他也只是呵呵一笑,不置可否。天长日久,大家也就失去了耐心,不再关心他的婚事。叶宽也落得个清净,日子想怎么过就怎么过,一身轻松,除了父母外,无牵无挂,逍遥自在。
叶父虽然也急在心里,可是子大不由爹,叶宽除了不急自己的婚事外,其他还真没有让他动气的事。所以劝说无效后,也就只好由着叶宽来。
这样平静的日子一晃又是三年。
这年冬天,百年一遇的寒流笼罩着这个乡村,由于年事已高,身体羸弱,叶父叶母双双染病,很快就与世长辞,驾鹤西游。叶宽按规按距给两老送终,披麻守孝七七四十九天。叶宽就在螺丝庙旁择了一块风水宝地,将二老安葬在一起,一来螺丝庙是叶家的心愿,二老也可以托付庙里代为关顾。
由于一时之间痛失双亲,这让叶宽感到万念俱灰,一时间有了出家的念头。但因为二老就葬在螺丝庙旁,时时会勾起哀思,所以就一直在觅一理想之地,皈依佛门。
有一天,叶宽像往常一样上山打柴。这天,因为时间充裕,他来到一条他平时比较少来的山谷。
这条山谷谷底平坦,但两边却树木茂盛,这样就吸引了很多小动物来这条山谷觅食。有了小动物,自然也会招致一些老虎,狗熊,豹子等肉食动物来此捕猎。胆小之人一般不敢涉足这里,这里就更成为动物的天堂。
话说这天叶宽正走着的时候,突然他听到路边的草丛里传来“呜呜”声。饶是叶宽胆大,也吃惊不小。他仔细扒开草丛,里面是只小虎,晃着圆圆的脑袋,最显眼的是这只小虎脑门上是一撮白毛。虎妈妈出去觅食了,虎穴里只剩下这只小虎。
要是常人,早就吓得屁滚尿流,落荒而逃了。但叶宽不是常人,反而觉得这只小虎有趣好玩,于是抱起小虎打道回家。
担心村民及家人的反对,叶宽并没有把小虎直接抱回家里,而是养在了离螺丝庙不远的一个石洞中。叶宽想尽办法给小虎提供无微不至的关怀。而小虎似乎也对叶宽没有什么戒心,很快就和叶宽熟络起来,真把叶宽当作养父了。只有叶宽来给它喂食,这只白额小虎简直就是只温驯的小猫,有时还会和叶宽撒撒娇。
时光飞逝,三个月悄然溜走。
在一个风雨交加的夜晚之后,叶宽像往常一样去喂白额小虎,但是洞里空空如也,白额小虎已不知去向。叶宽只觉得可能只是缘分已尽,也就没放在心里。
哪曾想到,多年之后,白额老虎还会和他再续情缘,成就他的“伏虎”美名。
开元出家
公元907年,那年的春天有如害羞少女,姗姗来迟。时节已到春天,可是寒冷却迟迟不肯退去,就这样僵持着,这可苦了路上的行人。他们不得不裹紧身上的衣服,虽然戴着帽子,还是尽量把头往衣服里面缩,远远看去,就像一件衣服顶着顶帽子在行走。
东门街,得益于汀江码头而繁荣的街道。虽然春寒料峭,但这并不影响汀州人们的出行热情,东门街上依然熙熙攘攘,一派繁荣。
在这人群中,有一个人显得特别突出,明显比别人高出一头。身着土布衣裳,却也掩饰不了他的气宇轩昂,他就是叶宽。他来到汀州府,一是为了转移双亲离世的苦闷,同时也访访有没有合适之地可以皈依佛门。
当他登上乌石上东望,滚滚汀江水自东北而来,往西南而去。要是得志文人,不知能生出多少豪情文章。但叶宽无心欣赏美景,乌石山下的龙潭美景更让叶宽感到世事无常,好景难留,反而坚定了他皈依佛门的决心。
正当叶宽心情沉重的时候,一阵若有若无的木鱼声吸引了叶宽的注意。向旁人一打听,原来不远处就是大名鼎鼎的开元寺。
关于这开元寺,我还得细说一下。据《临汀志》载,第一座佛寺开元寺,创于唐开元二十四年(736)。时唐玄宗诏令天下各州均须建一寺一观,以“开元”命名。(汀州开元寺原址在今中区小学东侧)民间相传“未有汀州府,先有博罗寺”,但未发现史料依据。民间的故事还有把平原山广福院说成是开元寺。我采用更大众化的说法,即乌石山下的为开元寺。
这阵阵的木鱼声仿佛在召唤叶宽的灵魂,使他不由自主地朝开元寺走去。住持起先并不打算收留叶宽,但经不起叶宽的再三请求,终于答应了叶宽的出家,从此,开元寺就多了一个年轻的师傅。
遍游诸方
经过叶宽的再三请求,开元寺住持终于答应叶宽留下来,保留了他的名,法号惠宽。从此,惠宽和尚就在开元寺专心念佛,因为慧根早开,三年时间,惠宽便精读经书,领悟佛旨,法力上已经有所成就。
寒来暑往,三年时间飞逝而去。公元910年,小有成就的惠宽和尚来向住持辞行,说他想游诸方从林,发扬光大我佛佛法。三年的接触中,住持也深知惠宽是个不可多得的有慧根的佛门弟子,于是答应了惠宽的要求。亲自择了一个吉日,十里相送,从此,惠宽就踏上了游历之路。由此就有了各地的伏虎传说。
(我的这个说法肯定是有很多需要商榷的地方,并且各地的传说连时间都有明显的差距,如泰兴的广福寺的传说。但是也有一些共同点,如伏虎的传说,祈雨的传说等等。我们宁可相信这是各地平民的朴素愿望,用老虎来代替各种各样的困难,用祈雨来代指希望和平,丰收的生活愿景。在我们本地的传说中,惠宽是救难的,所以其他外地的传说我就不说了,从我们的地域心理出发,我就只讲流传于我们当地的传说。)
紫湖地陷
惠宽和尚“游历诸从林,一去三十年”,出发时还是个青壮年,回来时已是年近六十的得道高僧了。生活的苦难使得他更加坚强,游历的阅历让他坦然,眉目慈祥,说话柔和,已经超然物外了。
紫湖,又名紫地湖,在城东十里的木鱼山下。长汀城的布局是以卧龙山为中心,四面都是田畴沃野。以南止于南屏山,以西止于七里,范围更小。以东到通济岩,以北一直到八宝山都是大范围的农田,是长汀的富庶之地。
以卧龙山为中心的话,确切地说木鱼山在城东北方。
惠宽游历回来后,并没有回到开元寺,而是暂居在紫地湖。
紫地湖有个财主叫岳百万,为人刁钻刻薄,阴险狡诈,不但他本人如此,他的三个媳妇也是一个比一个出格,不把长工佣人当人看。恨得这些长工佣人是咬牙切齿,但惧怕岳百万的淫威,敢怒不敢言,心里都盼望着岳家早点倒掉。
惠宽暂居的主人姓丘,还是岳百万的远房亲戚。饶是如此,岳百万也不放过他,丘家原有的几亩良田都被岳百万霸占去了。最近,岳百万不知怎么又看上了丘家的房子,又想什么恶毒的主意来霸占,只是惧于世俗的压力不好明抢,所以只好等待时机。这点丘家也明白,但是又无能为力,只能拖多久是多久。
丘老汉为人老实,待人诚恳,见惠宽和尚是慈眉善目的,就把惠宽和尚留居在家中,每天斋饭素菜伺候着。虽然自己的日子过得紧巴巴的,但在招待惠宽上却是竭尽所能,毫无怨言。
不知不觉半个月过去了,再过一天就是端午节了,但是惠宽却向丘老汉辞行。丘老汉自然是极力挽留,力劝惠宽过完端午再走。但惠宽坚持要走,丘老汉也就不再强留,只是一送再送,不知不觉就来到了高阳桥。
惠宽坚决不要丘老汉再送了,他们就在高阳桥告别。临别时,惠宽一再叮嘱丘老汉,明年端午节午时务必带他全家来高阳桥接他。丘老汉虽然不明就里,还是把惠宽的话牢记在心。
虽然丘老汉一家生活艰难,但还是时间飞快,转眼间一年就过去了。又是一年端午节,不过这年的端午节似乎有点不同,从早上开始,雨就一直下个不停,汀江里的水位也是飞快上升。临近中午的时候,雨下得更大了,就像有人在空中用水桶倒水似的。
丘老汉记得与惠宽的一年之约,虽然下着倾盆大雨,但还是带着一家老小来到高阳桥接惠宽。当丘家老小来到高阳桥时,惠宽和尚果然等在桥上。
惠宽对丘家老小说:“你们回头看看你家”’,说时迟,那时快,只听到“轰”的一声,整个紫地地陷三尺,河水瞬间倒灌,一片汪洋。丘家顿时明白了,眼前的和尚就是自家的救命恩人,一家人低头便拜。惠宽一一扶起,指点另一丰饶之地让他们安家。
因为那天是端午节,岳百万家的长工佣人都回家过节了,自然也就躲过了这一劫。岳百万全家及搜刮来的百万家财则永沉湖底了。
雪岭降虎
巍巍的武夷山脉呈东北西南走向作为福建江西的分界线。大雪岭,武夷山的一条小山脉,呈东西走向,是汀州府北出馆前,宁化,清流等地的必经之路。一条石砌的道路在山间蜿蜒盘旋,石道的两边是高大的树木和密密的竹林,即使是阳光灿烂的白天,也照不到什么阳光,给人一种阴森森的感觉。虽然这样,但是也挡不住人们谋生的脚步,往来在这条路上的山人,商旅还是接连不断。
公元941年却传出在大雪岭有老虎的事情。原来有个在宁化做生意的长汀人接到家人的书信说老母病危,思母心切的孝子连忙赶回家见老母一面。走到馆前时已近天黑,但他没有停下来住宿,而是连夜赶路,结果第二天有人在路边发现了他的被撕破的包袱,人已不知去向。
后来还发生过几起类似的行人神秘失踪的事情。最后在馆前的一个老猎人证实,大雪岭上有一只白额大虎,这只老虎身形巨大,力大无穷,神出鬼没,当地的猎人都不敢去捕猎,怕老虎没捕到,反而送了自己的性命。州府太守接报后,曾派出军队去围捕,但连老虎的影子都没见到。一时间要在这里往来的人都战战兢兢,生怕自己不走运喂了老虎。
这事终于传道路惠宽的耳中,他决定去会会这只来无影去无踪的神秘大虎。别看当时惠宽已经六十多岁了,但是长期的游历使他的身体异常健壮,加上身材高大,终生未娶,身体连三四十岁的壮汉也不是他的对手。在一个月明星稀的夜晚,惠宽等在大雪岭半山腰的亭子里,他要亲自看看到底是何方神圣在此伤人害命。
半夜时分,树丛中一阵窸窸窣窣的声音惊醒了惠宽。惠宽借助朦朦胧胧的月光一看,果然是一只老虎,额头上是显眼的白毛。那老虎可能也是今天没进食,看到惠宽,自然是不肯错过,于是朝惠宽猛扑过来。就在这千钧一发之时,惠宽想起这会不会是自己在螺丝庙旁所救下的那只小虎。于是他大喝一声:“孽畜,你若认得我,便乖乖伏首!”
说来也怪,那只刚才还穷凶极恶的老虎瞬时停止扑食的动作,整个身子伏在地上,宛若一只温顺的大猫。原来这只白额大虎真的就是惠宽年轻时收养的那只虎,而且时隔几十年,还能听出惠宽的声音。
惠宽见白额大虎不会向自己扑来,胆子也大了起来,向前端详起来。白额大虎也温驯地往他的怀里蹭,好一幅温馨的场景。
叙完离情别意之后,惠宽郑重地在老虎头上点了三下,严厉地说:“你以后不可再伤及无辜,见到人就躲,也不可偷食庄稼人的猪狗牛羊,到深山老林里去猎捕老弱病兽。切记切记。”白额大虎似乎听懂了惠宽的话,摇着尾巴钻进了密林深处,再也没了踪迹。
惠宽和尚降服了白额大虎的事情很快就传开了,大家都尊称他为“伏虎”禅师。
建庵平原
惠宽禅师,由于替民众除了虎害,大家更愿意称其为伏虎禅师,游历归汀后,并没有专驻开元寺,而是游走于汀州府各寺庙传经送道,而且一直欲觅一宝地另建一庵。
公元945年,禅师来到平原山,只见此地山围四周,密而无缺,是个风水宝地。无奈的是此地是沙质土地留不住水,下雨时雨水很快渗走,水沟无水,山林无泉。当地百姓全凭天吃饭,如果风调雨顺,作物还有所收成。要是天不遂人愿,就颗粒无收,百姓苦不堪言。
村的西南角有一巨石,壁立千仞,形如刀削,当地人叫它吊金岭。在吊金岭的左侧有一山峰,形状如一只乌龟趴在地上,故称为龟峰。吊金岭的右侧也是一块巨石,其状如一狮子趴卧在地,故称狮岩。伏虎禅师一到这里便觉得此地是难得的宝地,正是自己要寻找的理想之地。
当地村民也久闻伏虎的大名,更感恩于他为村民除去虎害。因为平原山紧邻大雪岭,是平原山,甚至彭坊等地的人入汀州城的必经之路。所以当他们得知禅师欲在此地建业,都非常的赞成。
首要的问题是解决水的问题,这是摆在禅师面前的亟待解决的问题。于是,禅师登龟峰,爬狮岩,都没有找到水源。某日,禅师欲爬吊金岭,当爬到一半时,禅师终于露出了笑容,仿佛发现了什么天机。只见禅师拿起锡杖对着一个石缝猛击三下,顿时,一股清泉从石缝中缓缓流出,水质清甜,至今终年不竭。禅师和众村民将泉水引下,解决了村民的饮水问题。
这样村民们更是对禅师感恩戴德,对禅师建庙是热情高涨,积极支持。有钱的出钱,没钱的出力,即使远在彭坊,大埔的村民也在闲暇之余帮上一把。不到三年,一座恢宏的庙宇便建成了,取名叫“普护庵”,取“普渡众生,护佑生灵之意”。 庵建成后,当地十乡长老请惠宽大师在此安身,“普护庵”就是现在的“广福院”。自此,禅师就常驻广福院,直到圆寂。
巍巍广福院自建成之日起就香火不断,历经千年风雨,至今依旧风姿依旧。更让世人瞩目的是:它为客家佛祖郑定光,叶伏虎成佛的神圣道场,有一定的客家历史文化内涵。每年农历九月十三日是禅师的圆寂之日,各方游客云集而来,真是人山人海,香火缭绕,巍巍古刹雄姿勃发,大雄宝殿气宇轩昂,巨龙缠柱,雕梁画栋更显古刹一派奇特风貌。广福院内还遗存了两块古碑,一块是“平原山之广福院记”,写于“清咸丰六年丙辰”;一块是“宏修老禅师跋”写于“大清咸丰九年九月”。广福院群山环抱,山清水秀,苍松碧柏相互掩映在古色古香的寺院之中,让游客流连忘返!
舍身求雨
公元949(保大七年),汀州府遭遇百年一遇的大旱,接连三个月未降一滴雨。百姓生活苦不堪言,要播种没法播种,要收成没有收成,赤地千里,满目疮痍。昔日富饶的汀州府经历着前所未有的浩劫。就连客家人心中的母亲河——汀江也旱成了一条苟延残喘的小溪流,仿佛在无声的控诉,又像在苦苦哀求老天的怜悯。
州府太守听从了百官的建议,在济川门贴出告示,号召能异之人为黎民百姓谋福祉,求得上天普降甘霖,救民于干旱之中。同样心忧百姓的禅师欣然揭榜,同意为汀州百姓求雨,保证七天之内必有雨下。
太守于是在济川门旁的龙潭边为禅师设坛求雨。求雨坛设好后,禅师光脚上坛,端坐于坛上,仿佛入定。黎民百姓听说为民除虎害的伏虎禅师要为大家登坛求雨,大家奔走相告,口口相传,大家也聚在坛下虔诚地为禅师加油祷告,默默地为禅师加油打气。
可是这次老天好像真的生气了一样,炙热的太阳照样炙烤着大地,天空中没有一丝的云彩,仿佛比以前更空更蓝。可怜的禅师端坐在坛上,豆大的汗珠从他的头上滚滚而下,汗水湿透他的全身,但为了汀州的黎民苍生,禅师在苦苦地坚持着。聚拢而来的百姓也在坚持着,为了自己的生活。
第二天,阳光依旧灿烂,依然晴空万里,但这丝毫不会影响大家的热情。大家依然早早地从四面八方聚拢来为禅师加油鼓劲。第三天,依然如此,大家自发聚集坛下。这样又过了三天,大家热情不减,但是老天似乎并不同情。太阳依然如火球般的东升西落,仿佛要把所有的热都洒在这块可怜的土地上才肯罢休。湛蓝湛蓝的天空上看不到哪怕一丝丝的白云。
转眼间已是第七天了,这是禅师承诺的最后一天。这天人们来得比以前更早,来的人比以前更多,但是大多数的人脸上已经看不到笑容了,大家都怀着一种近乎绝望的心情。禅师一如既往地端坐在坛上,但是已不见了往日的慈祥面容,取而代之的也是一脸凝重。
时间不紧不慢地流逝着,人群也变得更加沉寂,听不到一句的嘈杂声。只有龙潭边的几棵树上的知了不合时宜地发出刺耳的叫声,而这叫声,不啻于声声炸弹,炸的大家的心里拔凉拔凉的。太阳已经从东边慢慢地移到了头顶上,但大家也仿佛入定般地陪着禅师,因为大家知道这也许是最后的希望了。
午时一过,原本平和的禅师也脸露焦虑,一改以前默默打坐的姿势。他睁开眼睛,叫住在附件的人回家搬些柴火来。大家虽然不明就里,但还是按照禅师的吩咐去做了。禅师叫大家把柴火堆在坛下,吩咐说如果太阳下山的那一刻还没有雨的话,就点燃柴火,今晚一定会下雨。
这可把大家难坏了,一边是自己的家园,一边是拥戴的禅师,善良的人们呀,怎么能承受这样痛苦的抉择,一时间哭声一片。但老天似乎还未感动,阳光依旧。
太阳迈着不紧不慢的步伐西去,人们的心情渐入深冬,冷的似乎要结冰了。时间终究是要过去的,最不愿意出现的结果也是要去面对的。太阳终于收起了最后一丝余晖西下而去,人们只能遵循禅师的意思,战战兢兢地要点燃柴火。
说来也怪,就在要点燃柴火的那一瞬间,天空响起了一声巨雷。顿时,如墨般的乌云从四面八方滚滚而来,顷刻间大雨如约而至。这一切比人们的心情变化还快,大家先是一懵,接着是狂喜,认识不认识的都互相拥抱在一起。久经干渴的大地终于沐浴了甘霖,重新焕发出生机。
当狂喜的人们把禅师迎下神坛时,发现禅师后面有隐约的佛光。
圆寂平原
在禅师舍身求雨后,已在汀州人们的心中俨然是神了。在此之后的十余年间,禅师利用他的善心救了很多身处困难的人。
公元962年(宋建隆三年)阴历九月十三日,这天跟平时没有什么两样。深秋的风迎面吹来,给人们带来深深的凉意,人们不自觉地会紧紧衣裳。广福寺对面的山上此时已是层林尽染,树树的红枫,就像山林中高举的火把。秋风过处,仿佛飘起成群的黄色的红色的蝴蝶,风一停住,蝴蝶瞬间就消失在丛林的深处。
这天,禅师照样早早起床,但82岁的他似乎也预感到了什么,穿上了平时舍不得穿的太守赠的袈裟。这件袈裟是太守感恩他舍身求雨救汀州黎民而特意为他定制的。现在已有14年了,但是由于用料讲究和平时保养,所以依然还像新的一样。他只喝了杯清茶,没有吃弟子们准备的早饭。细心的弟子们也觉得禅师今天有点不对,至于哪里不对,他们一时半会也没弄明白。
禅师的日常是有规律的。只要他没有出去游方,他每天是上午诵经,午时禅房打坐,直到下午四时左右吃饭。古人多是一日两餐的,不像我们一日三餐。
这天,诵完经后,禅师照例是禅房打坐。弟子们考虑到禅师没吃早饭,为了让他能尽快有饭吃,厨下弟子早早准备好了饭菜,等禅师打坐完后吃饭。可是到了时间还不见禅师出来,心急的弟子们推开禅房门,只见禅师端坐在蒲团上,仿佛入定,一脸慈祥。探探鼻息,已然停止,禅师圆寂了。
弟子们按照佛门礼数为禅师办了后事,信众们将禅师的肉身塑造成像,供奉在普护庵。四方信徒奔走相告,都来敬香相送。
说来也怪,后来信众们有什么事情祷告祈求,就会听到各种声音应答,仿佛禅师在世。经信众相传,广福院越是显得神圣,名声大振,从此,香火不断,一个千年古刹,历经风雨洗礼,风姿依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