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在我们大脑里如何进行的?通过什么智力活动达到阅读效果呢?
首先读者在阅读一篇文本时,要读懂它。读者要能够把符号转化为自己的内心活动,理解文本的意思。阅读,我们会倾向于看起来容易一些的文本,就如我们在阅读这本阅读学原理。其他几个章节,认识每个符号,但是串起来一个句子是不了解的。所以就挑了这章智力活动进行分析。这是读者在选择读物时的需求,是内在的自觉选择。我也想知道如何通过阅读提高学生的思维智力水平。
其次,阅读文本时还要能够建构意义。通过文本的表面意思理解文本的内容,还要能够揭示文本深层的意义。比如,《走月亮》这一课,“啊,我和阿妈在走月亮。”这一句话表面看来是作者和妈妈在月下散步。在读了作者的简介之后,通读全文后,我们发现这句话蕴含着深刻的含义。作者在回忆和妈妈在一起的幸福时刻,尽管那时的生活很艰苦。还需要把握作者的思维之路,这是深层次的智力活动。知道作者写的这件事,还要知道作者为什么这样写?作者是通过什么方法把这件事写得生动的。通过这样的深层次的研究,还原作者的思维之路,这对于读者来说也是自我提升的过程。
在经历了理解作者思维之路之后,怎么通过阅读比作者更加好地理解作者呢?书写和阅读让作品的意义在群体中得到更好地发展。读者在文本中理解自我,反思自我,让自我得到升华。
如何判断阅读文本后有真正的理解呢?1、知识的简化;2、知识的深化;3、知识的系统化;四、知识的稳固和活化。五、知识的语言化。能够用自己的语言陈述对问题的理解是非常重要的。在阅读中把书读薄,与其他书籍进行联系比较,理解会更加深刻。在教学中,我们常常会引导学生在整本书阅读后,进行梳理,总结,让知识深化到知识体系中。
明确这些表征后,我们可以在阅读中做文章了。怎么扎实地提高阅读能力呢?这需要一些阅读策略。1、学会预测;2、学会提问;3、提纯和重组。在阅读中,读物的具体内容会不断地激活读者的原有经验。无论是同化还是顺应,主要的焦点在于有可以利用起来的固定的观念。新知识和旧知识产生冲突,发生作用。应用和创新就产生了。在重组的过程中有几个思维在操作:1、综合;2、组接;3、排序。当然所有的创新都需要灵感的参与。
每个人因为自己的经验和思维,产生的阅读品质也不一样。主要这几个方面一是目的性和问题性;二是广阔性和深刻性;三是巩固性和灵活性;四是批判性和独创性,五是敏捷性。有了敏捷性,阅读的品质上升一个阶层,阅读的速度也会提升。
对照阅读智力活动的几个方面,更加明确整本书阅读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