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系就有烦恼
文/甜沫
我小时候父母经常给我讲一则新闻:一位考上高校的大学生被退学。原因是生活不能自理:不会洗衣服、不会剔鱼刺......
朋友的表妹,从来不敢一个人出门,离开家十里路就找不到家门,就会迷路。她小时候上下学都是爷爷奶奶接送,无论学校是近还是远。后来,去离家百里左右的学校上学,也是和同学一起回家。有一次同学有事没有同行,天黑了,还没到家,最后,给家人打公话,在原地等着接回家。从此以后,每次去上学,家人送上车,在下车点接。如今,结婚了,也只能走两点一线的距离,熟悉的近距离。
家人的过度保护,让孩子失去了基本的自理能力。
通常人们认为,一个人的原生家庭,对其个人的成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如果家庭和睦,人格就较为完善;若是家庭不幸,性格就较为乖张。
然而,在原生家庭中遭受的伤痛,对一个人的影响其实未必如想象得那么重要,关键取决于当事人如何看待在原生家庭中所经历的各种事件。
在《被讨厌的勇气》这本书中,阿德勒心理学颠覆了对原生家庭的原有认知,让你学会用全新的视角解读过往的经历,获得对自我的认知,从而拥有真正意义上自由的勇气。
本书作者是日本哲学家岸见一郎和自由作家古贺史健。
岸见一郎毕业于日本京都大学,1989年致力于研究阿德勒心理学,是日本阿德勒心理学会认定顾问,本书由其负责原案。
古贺史健则以对话创作见长,30岁时邂逅阿德勒心理学。书中他以希腊哲学的古典手法,用青年和哲人对话的方式,在一问一答之间,把阿德勒心理学的主张一一阐述。
读了这本书,让我耳目一新,有以下3个感悟。
1.你的不幸,都是自己的选择。
我曾经读到一则故事:一位老奶奶有两个女儿,大女儿家卖雨伞;二女儿家卖布鞋。
一到晴天,老奶奶就哭泣,担心大女儿的雨伞卖不出去,日子不好过;到了雨天,老奶奶还是哭泣,担心二女儿的布鞋卖不出去,日子难过。
一日,一位禅师路过,看到老奶奶在门口哭泣,询问原因后,跟老奶奶耳语了几句,老奶奶从此以后天天乐呵呵的。
原来,禅师对老奶奶说:“老人家,晴天你应该为二女儿高兴,她的布鞋好卖;雨天你应该为大女儿感到高兴,她的雨伞好卖。”
这则故事告诉我们,不幸不是事件的本身,而是我们赋予事件什么样的想法。
正如书中提到的,井水的温度是恒定18℃,可是夏天喝会很凉爽,冬天喝会温润,这不是环境造成的,我们不是住在客观世界里,而是住在自己营造的主观世界,各自看到的世界都不同。“如何看待”就是全部,并且我们也无法摆脱自己的主观,问题不在于世界如何,而在于自己怎样想。
同时,阿德勒认为,制造的各种情绪各种心理症状,并不是过去经历的产物,而是为现在“目的”服务,这就是有名的“目的论”。
很多出生在原生家庭不和的孩子,他们自暴自弃,将所有的不幸归因于原生家庭,停留在“目的”,从而放弃改变的勇气,却不知道选择权永远在自己手中。
2. 一切烦恼皆来自人际关系
每个人都有朋友,无论关系远近,都有烦恼。有的人认识了就是一辈子的朋友,有的人今天还是朋友,明天就形同陌路。
朋友之间如何相处才减少烦恼呢?
有时候,如果别人不想说,也不要追问,你只需做一位倾听者。别人不想说,你也不需要问,如果想要你知道,自然会找你倾诉。如果不懂别人的心,就管好自己的嘴。
真正的朋友之间是有界限感的。平时也不怎么联络,只要一开口,便倾囊相助。朋友之间如若没有消息,便是最好的消息,大家各自安好。
高尔基曾说:“最好的朋友是那种不喜欢多说,能与你默默相对而又息息相通的人。”
朋友的事不要过于干涉。
朋友买车,你有朋友可以帮忙;朋友买家电,你有朋友有优惠;朋友孩子上大学,你有认识的老师帮着选志愿......
朋友之间过于热心,是一种控制。
《被讨厌的勇气》中提出:“让干涉你生活的人见鬼去。”不要把你认为对的、好的,强压给别人,别人不能按照你的意愿生活一辈子!
“关于自己的人生你能够做的就只有”选择自己认为最好的道路。别人如何评价你的选择,那是别人的课题,你根本无从左右。
因为太害怕被别人讨厌,害怕在人际关系中受伤,而违背自己的意愿去迎合别人,即使失去自我也不会令每个人满意。
3.朋友关系,也要做到课题分离
阿德勒把人际关系称为“人生课题”:分为“工作课题”、“交友课题”和“爱的课题”。
朋友之间如果没有界限感,就干涉了别人的“人生课题”。
“课题分离”,一切人际关系的矛盾都起因于课题被干涉。
人际关系的终极目标是共同体感觉,归属感不是生来就有的东西,要靠自己的手去获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