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是一切的根源。非暴力意味着让爱融入生活。让尊重、理解、欣赏、感激、慈悲和友情,而非自私自利、贪婪、憎恨、偏见、怀疑和敌意,来主导生活。
非暴力沟通,其实经常听到这个词,也在APP上听过书,真的翻开这本书并且读完,还是很感慨,收获颇丰。路要自己走,学习从来都是自己的事,将书里面的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不断去践行非暴力沟通。
作者希望这本书能帮助更多的人安静下来,我想我还是有进步了。总是一味指责别人并不能解决问题,倾听内心真实的需要和请求,然后探索出更好的解决办法。
使用暴力的人其实是因为他们内心的宁静遭到了破坏,所以他们才会用暴力的方式维护或寻求心灵的和平。动作和声音越大,内心越虚。在往后,尽量避免使用暴力言行。
非暴力沟通的四要素:
1、观察。留意发生的事情
2、表达感受
3、说出哪些需要导致那样的感受
4、具体的请求
暴力的根源在于人们忽视彼此的感受与需要,而将冲突归咎于对方——至少大部分暴力的根源都是如此,不论是语言、精神或身体的暴力,还是家庭、部落以及国家的暴力。自我为中心,老子天下无敌还是太草率了。
别人的行为可能会刺激我们,但并不是我们感受的根源。感受的根源在于我们自身。我们的需要和期待,以及对他人言行的看法,导致了我们的感受。
这让我又想到ABC模型,结果是由于我们对这件事的看法,而非这件事情本身决定。所以当坏情绪出来的时候,我们不妨冷静下来,去思考去观察,去感受真实的需要,再付诸行动。
哲学家克里希那穆提说,不带评论的观察是人类智力的最高形式。先去观察它最初的形态,再结合非暴力沟通,去做正向反馈。
当我们听到不中听的话的时候,有四种选择:
1、责备自己
2、指责他人
3、体会自己的感受和需要
4、体会他人的感受和需要
你选哪一种?
批评往往暗含着期待。对他人的批评实际上间接表达了我们尚未满足的需要。如果我们直接说出需要,其他人就较有可能作出积极的回应。这点我感受挺深的,在小朋友身上特别明显,所以我也告诉她,直接表达她的需要和请求,而不是通过哭闹,或者反复表达抗议或不满。
做生活的主人~我们对自己的意愿、感受和行动负完全的责任。非暴力沟通帮助我们既表达自己,又关心他人。
当然,也要清楚地告诉对方,我们希望他们做什么。如果我们请求他人不做什么,对方也许会感到困惑,不知道我们到底想要什么。而且,这样的请求还容易引起别人的反感。
只要我们专注于他人的感受和需要,所有的批评、攻击、辱骂或嘲讽就会消失。有时,我们认为自己受到了指责,实际上,那些话是他人表达需要和请求的方式。如果意识到这一点,我们就不会认为自己的人格受到了伤害。
非暴力沟通最重要的应用也许在于爱护自己。
一旦负面的评价使我们看不到生命的美,我们就会忘记自己是“特殊的生命”,而把自己视为工具。
自我评价的的方式要有助于学习,使我们的选择符合生命的需要。让生命之花绽放。
改变是出于对生命的爱,而不是出于羞愧或内疚这些具有负面影响的心理。
爱惜自己的关键之一是同时包容那两个不同的“我”:一方面包容对过去的某种行为感到后悔的“我”,另一方面包容采取那种行为的“我”。
当我们拥抱自己的各个方面,并理解它们所反映的需要及价值观,我们活在对自己深深的爱之中。
最危险的行为也许是“因为别人的要求”我们不得不做。我们越是投入服务生命的乐趣中——服务生命是唯一的目的,我们也就越爱自己。让爱主导我们的学习和成长。
通过深入理解我们行为的动机,并用“选择做”来取代“不得不”,我们的生活将变得和谐并充满快乐。
书中也讲到表达愤怒的步骤:
1、停下来。呼吸。
2、留意我们的指责。
3、体会我们的需要。
4、表达感受和尚未满足的需要。
在情绪低落的时候,我们也许会怨天尤人。然而,如果我们以苛刻的态度对人对己,我们的心情也好不到哪儿去。通过运用非暴力沟通,我们不再试图分析自己或他人有什么毛病,而是用心去了解我们的需要,这样,我们的内心将逐渐变得平和。一旦我们发现自己心底深处的愿望,并采取积极的行动,我们将会重获生活的热情。我有时候情绪上来了就会说“你是不是有病啊”,反思,改之。
给饥饿的人食物,给患病的人医药,然后注意休息。当你还能跳舞的时候,不要行走,让你的家成为充满爱的地方。
生活永远等待人们以一己之身去领略生命的美和神奇。每时每刻,生活和爱的艺术就在我们的心中、脚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