琅琊王的狗屎运
1.起于琅琊
看电视剧《琅琊(láng yá)榜》的时候,我就有一个疑问:为什么叫“琅琊榜”,而不是“金陵榜”?
我猜想因为琅琊阁,琅琊阁是梅长苏复仇的起点;又猜想,三国时期,诸葛亮出生于琅琊郡,诸葛亮是琅琊郡最牛逼的谋士,所以梅长苏可以说是诸葛亮的再版。
一切皆起于琅琊,缘始缘终。
琅琊,山东省古代地名,曾有琅琊邑(县)、琅琊国、琅琊郡、琅琊道,位于山东临沂、青岛、诸城、日照一带,青岛市黄岛区今有琅琊镇,安徽滁州因琅琊山(琅耶山)设琅琊区。
2.袭于琅琊王
司马懿一生有4位夫人,9个儿子。
正房是张春华,比他小10岁。晋景帝司马师、晋文帝司马昭、平原王司马幹都是他们的儿子。
司马懿的首位妾是伏夫人,这是东汉外戚第二族。伏氏在司马懿家庭地位也很高,为司马懿生育了四个儿子:汝南王司马亮(八王之乱之一)、琅邪王司马伷(zhòu)、汝阴王司马骏、司马京(晋朝建立前去世,年仅24岁),是司马懿妻子中长寿者,活到晋朝建立后,被封为伏太妃。
司马懿的第二位妾是张夫人,她为司马懿生了梁王司马彤(tóng)。司马彤,为人恭慎、清修,无才能,跟名臣周处不和,致使周处冤死战场。周处,就是我们老中学课本里 “除三害”的周处故事:南山的猛虎,长桥下的蛟龙,加上周处,是老百姓眼中的“三害”。周处杀猛虎、除蛟龙,然后见到了陆云。喝下一碗心灵鸡汤后,浪子回头,勤奋学习,终于文武双全,成忠贞之士。
第三位妾柏氏就是曹睿赏赐的婢女,可能就是电视剧《军师联盟》中的柏灵筠,曹丕要司马懿“攻克乃还”的那个神秘女子。柏氏为司马懿生了赵王司马伦(八王之乱之一)。司马伦虽然庸碌,但当过皇帝。
晋朝第一代琅琊王。西晋时,以琅琊郡封司马伦立琅琊国,当时隶属徐州刺史部。265年,晋武帝又封司马伦为琅邪王。三年后,又改封东莞王司马伷为琅邪王,琅邪王司马伦改为赵王。成语典故“貂不足,狗尾续”就出自于司马伦。貂不足,狗尾续,比喻拿不好的东西补接在好的东西后面,前后两部分非常不相称。貂为一种皮毛珍贵的动物,皇帝的侍从用貂尾作帽子的装饰。据《晋书•赵王伦传》记载,当时由于任官太滥,貂尾不足,就用狗尾代替,是为“貂不足,狗尾续”,后来演化为“狗尾续貂”。
晋朝第二代琅琊王。琅邪王司马伷死,时57岁,长子司马觐(jìn)嗣位。司马觐的妻子是夏侯渊的曾孙女夏侯光姬,北朝人为了诋毁东晋的正统性,宣称司马睿是夏侯光姬与牛金私通所生。所以后世传言“牛代马后”。
太熙元年(290年),司马觐去世,时年35岁。
子司马睿承袭父亲的王位,成为晋朝第三代琅琊王。
琅琊王司马睿,曾经参与讨伐成都王司马颖(八王之乱之一)的战役;但是由于作战失利,司马睿便离开洛阳,回到封国。晋怀帝司马炽(chì,晋武帝司马炎第二十五子 ,晋惠帝司马衷异母弟,西晋第三位皇帝)即位后,司马睿被封为安东将军、都督扬州诸军事。后来在王导的建议之下前往建康,并且极力结交江东大族。
313年(永嘉七年)晋愍帝司马邺(西晋最后一位皇帝)封司马睿为丞相、大都督中外军事。晋愍帝被俘后,司马睿在晋朝贵族与江东大族的支持下于317年(建兴五年)称晋王,建元建武,318年(太兴元年)即帝位,为晋元帝。323年(永昌元年),王敦兵变后,司马睿一病而死,时年47岁,儿子司马绍继位。司马睿,是历史上第一个被臣子活活气病而死的皇帝。
3.幸于琅琊王氏
因为被封为琅琊王,来到了琅琊国,司马睿结识了他的“幸运之星”琅琊王氏王导。
王导是谁?就是司马睿信誓旦旦的“王与马,共天下”那个王家领袖,就是司马睿称之为的“仲父”,就是百姓口中的“江左管仲”,就是诗句“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里的王家掌门人,就是“书圣”王羲之的亲叔叔。
司马睿能够登上皇位,如果没有琅琊王氏的支持,是几乎没有可能的。论血缘、论实力,身为琅琊王的司马睿,在司马家的众多王爷之中并不突出。反过来看,如果琅琊王氏不是支持司马睿登上王位,也不会在众多的世家大族中鹤立鸡群。政治的投机,需要机缘与巧合。琅琊王氏与琅琊王司马睿的结合正是如此。
从汉至西晋末年的500多年中,琅玡王氏不断吸收力量,并且成为最强大的士族豪强力量之一。这期间,王祥(24孝中的“卧病求鲤”的主角)、王览都位居宰相。而王览正是东晋名相王导的亲祖父。
两对王马组合,纵横天下。
前一对王马组合,就是东海王司马越与琅琊王氏的大名士王衍(yǎn)。八王之乱的最终胜出者司马越的封地东海国,紧邻司马睿的封地和王衍、王导的老家琅琊国。这种地缘上的结合,让司马越这股司马家血缘最远的宗族,在乱混混的八王之乱中最终胜出。在司马越控制了西晋朝廷之后做了一系列政治上的安排,其中包括了让王衍的弟弟王澄出镇青州,王衍的族弟王敦出镇荆州,他的另一位族弟王导和司马睿一起出镇徐州(后一对王马组合)。司马越进行这样的安排,也是迫于当时的形势。南匈奴人刘渊等在并州、冀州的势力一天天壮大,西晋首都所在的洛阳,随时都有陷落的可能。让自己亲信,琅琊王氏的几个弟兄“狡兔三窟”,是一个万无一失的举措。
以王导为首的王氏士族集团极力辅佐琅玡王司马睿。王导原是东海王司马越(八王之乱之一)的参军(王爷的幕僚),后被琅玡王司马睿挖过来。琅琊王氏给司马睿出了一条主意:当时北方战乱夷族太多,江东处于政治真空,建议司马睿南渡,迁镇到建康,实施战略转移。此时镇守徐州的司马睿遵照王导的建议,时间是在307年,距离建立东晋的317年,还有整整十年的时间。而此前,王导、王旷(王羲之的亲生父亲)已经南下“开辟”了根据地。
司马睿能够在一直不安定的江东立足,能够仰仗的只有和他一起来到建康的王导。当时的司马睿根本顾不上想当皇帝的事,如何在江东站稳才是第一要务。只不过西晋末年动荡变化的时局,远远超过的他们的预想。司马越在征讨刘渊的时候病故,王衍等带领的西晋王公大臣被羯人石勒全部杀害,紧接着就是洛阳被攻陷,晋怀帝被俘。永嘉之乱,乱的程度远远超过了八王之乱。再之后,长安又被攻破,晋愍帝再次被俘。
直到这个时候,所有人才把目光全部转向了身在建康的司马睿,于是司马睿在一片劝进声中,当上了皇帝。当时尊奉司马睿的,可不只是南方的各州,北方并州的刘琨(永嘉之乱后,刘琨据守晋阳近10年,抵御前赵。315年,刘琨任司空,都督并、冀、幽三州诸军事。不久并州失陷,投奔幽州刺史段匹磾,并与之结为兄弟。318年,刘琨及其子侄四人被段匹磾杀害)、凉州的张寔(shí,西晋亡后,沿用晋愍帝的建兴年号,实为割据政权,史称“前凉”),以及幽州的鲜卑人段匹磾(dī,317年,与刘琨结盟,共讨石勒。后领幽州刺史,封渤海公,与琨等上表司马睿劝进位。其间,因族内诸首领长期互相攻杀,力量逐渐削弱。318年,他杀掉刘琨,又数为石勒、石虎所败,势渐蹙,终降于石氏,署为冠军将军。后因谋乱,事败被杀)都认司马睿的。可是远水解不了近渴,司马睿唯一能凭借的只有琅琊王氏兄弟,用王导来掌控朝廷中枢,而长江上游的防务则全靠王敦。王氏剩下的子弟也一个个身居险要位置。王与马共天下,并不是王抢了马的天下,而是王和马一起争夺了皇位。
公元317年,司马睿在建康(南京)重建晋室,史称东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