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次我们了解到了苏老师也就是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告诉我们的四大黄金法则,今天我们再来看看苏老师在教学中的三大制胜法宝。
今天的笔记来自解读人藻品带来的解析。
苏老师最反对儿童学习时死记硬背,而是希望孩子学会观察,自己思考,用知识去获取知识。所谓用知识获取知识就是把知识活用起来。
一个有经验的老师在课堂上会留下一些内容不讲,引出孩子的疑问,让孩子自己去思考,利用已经学过的知识去寻找答案。通常来说知识并不是孤立的,知识和知识之间都有联结,有交集,有因果关系,老师要做的就是把那个联结点给找出来,引导孩子对联结点产生疑问。
比如光合作用,老师要讲清楚植物绿色叶子里发生的变化。这里最关键的点就是无机物怎么样变成了有机物,有经验的老师不会先提叶绿素这个概念,先展开一副画面,一颗西红柿的小苗在阳光的照射下逐渐长大,结出了味道甜美的西红柿,然后引导孩子产生疑问这一些事怎么样进行的:土壤中有什么?植物如何长大?孩子已经知道植物从空气和土壤中吸收无机物,也知道植物生长离不开太阳,那接下来要问的就是植物体内是什么把其内部的氮、磷、钾加工成有机物,其中阳光又起什么作用?老师可以通过问题一步步启发孩子思考,让孩子从原来已经储备的知识当中,挑选问题的答案。
通过大量的研究,苏老师发现三种教育方法最有效果。
第一个制胜法宝:读书。
苏老师非常重视阅读,100条建议中有大量的篇幅是在讲述阅读的重要性。他认为孩子在小学的时候就要学会一边阅读一边思考,让阅读达到一种“自动化”的程度,这样孩子上初中、高中的时候才能顺利的学习。
所谓阅读“自动化”就是在你读书的时候,能用你的眼睛和大脑一下子把握住句子的意思,当眼睛离开书本的时候,能用自己的话说出刚刚阅读的内容,并能联想到与内容有关的画面。
做到这种程度就是阅读的“自动化”,也才算是学会了阅读。30多年的教学经验让苏老师相信学生的智力发展是取决于良好的阅读力的,一个能在阅读的时候进行思考的学生才能更迅速、更顺利的应付各种学业。
而阅读力是可以培养的,苏老师提供了两个培养阅读力的训练方法:
1经常让孩子有表情地朗读文章,小学六年,朗读时间应不少于300小时。
2让学生在朗读文章的同时,看和文章内容匹配的插图,文章读完,要能说出图画的细节。
能做到这一点,学生就具备了较强的阅读力。而且这个方法也能训练阅读力较弱的孩子,学生阅读力弱的话,阅读时就会把所有的精力都放在阅读过程本身,生怕把哪个词读错,遇到复杂的句子就会结结巴巴,他们不能理解所阅读的内容。如果老师或家长想训练孩子的阅读力推荐可以用绘本,有图有文字比较生动有趣,孩子也会喜欢。这两种方法都是为了训练孩子阅读的熟练度,让词和字不再成为阅读的障碍。
除了提升孩子的阅读力,苏老师还非常重视智力背景的阅读。也就是把阅读和功课联系起来,学习一门新课之前,尤其是在学习物理、化学、生物等比较难懂的学科之前,都可以让孩子提前进行大量的背景资料阅读。为此,苏老师在上课前准备了大量的资料,这些资料和学科内的背景都有着联系。学科越难理解,背景资料就越有趣。孩子也在一个个故事中发现越来越多的疑问,在上课时候就会多提问题,问题越多也就说明了孩子的求知欲越强烈,孩子也越愿意思考,也就愿意积极主动的获取知识。
第二个制胜法宝:到大自然中上“思维课”。
苏老师不让孩子死记硬背,而是教孩子观察世界,教孩子从平常的事物中看出不平常的东西,让孩子探寻和发现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
因此,在孩子年幼时,苏老师就把孩子带到田野、树林、果园、河岸,在大自然中教孩子观察事物,发现每种事物之间的联系和区别,并用词语表达对自然的热爱。他把这种到自然中去上的课,称为“思维课”。
比如在2月份,天气寒冷的季节,在有积雪的果园,让孩子去寻找春天来临的标志,去倾听春天正在觉醒的旋律。
初秋的时候,还是在果园,给孩子们讲述金色的秋天,讲解自然界中有生命的东西,比如树木、种子、鸟类等事如何过冬的。
苏老师会鼓励孩子说出自己的感受和见闻,教孩子去寻找乍看之下看不见的东西。把各种事物的细微差别指给孩子看,尤其是教孩子观察隐藏在自然界中秘密的时候。比如告诉孩子土壤是有区别的孩子可以看到的,但是土壤中的微生物就是看不到的。
在上自然思维课中,苏老师会使用有表现力的,富有情感色彩的词汇为儿童打开周围世界的窗口,自然思维课中重要的一环就是词汇,可以说孩子是通过词汇来认知世界的。
当孩子对大自然的美感到惊奇和赞赏的时候,他们就会像说出自己的感受,这个时候他们思想也就再激烈的活动,自己的思考能力在逐渐形成,这时词汇也就成了孩子表达自己的思想的手段和工具。知识最重要的元素就是词汇,词汇还能帮助孩子从形象思维过度到逻辑思维。
孩子幼小的时候对物体的观察是直观性的,也就是物体的形状、声音、颜色、气味更容易吸引孩子的注意力,而词汇属于概念、抽象的东西,当遇到某件事物时,教师或家长能说出匹配的词语,这样就能使孩子把看到的事物和听到的抽象概念联结起来,这样的锻炼多了,孩子也就能对抽象事物形成分析、概括、演绎的能力,也就具备了逻辑思维能力。
在大自然的思维课中,对老师的要求非常高,老师自己就要是一位词汇量丰富的人,要用鲜明、准确的语言描述事物和现象。
比如“天空”这个概念,你不能指着天空对孩子说这就是“天空”,要用孩子能听得懂的词汇解释什么是“天空”。词典中的解释为“天空”是地面以上高远的广大空间,但这个解释对孩子来说还是不够直观。美国有位学者就做了一个形象、有趣的解释,“天空”:地球被一层厚厚的空气包裹着,就像是橙子的橙子皮要保护的橙子肉,这个橙子皮就叫大气层,也就是我们看到的天空。
苏老师说如果老师要给孩子一滴水,那么自己必须要有十桶水。
第三个制胜法宝:劳动。
这里的劳动是指让孩子做一些动手的工作,比如种一棵果树,做一件仪器模型,养一只小动物。这样的劳动或者说活动,是锻炼孩子思维和语言最好的手段。
在这个过程中,孩子们也总会有一些新的发现,给他们带来惊奇。亚里士多德说过:“思维是从惊奇开始的。”心理上的惊奇和欣喜会促使孩子思考,主动寻求书籍的帮助。
当他们想把在劳动中的发现表达出来的时候,词汇又一次成为他们的工具。所以着迷于一件有趣劳动的孩子,总会在劳动过程中发现事物的相互关系,也总会在知识中获得知识,这样的劳动会帮助孩子发展智力,培养孩子的思维和语言能力。
今天我们学习了苏老师所说的教师教学中的三大制胜法宝。通过阅读提高阅读力,让孩子学会在阅读的时候思考。带孩子观察大自然,用鲜明的词汇为孩子打开世界的大门,让他们学会自己分析事物的因果关系。通过让孩子做一个有趣的劳动,在实践过程中发展思维和语言能力。
好了今天的笔记就到这了,每天进步一点点,相信坚持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