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绍:
状态模式中的行为是由状态来决定的,不同的状态下有不同的行为。状态模式和策略模式的结构几乎完全一样,但是他们的目的、本质却完全不一样。状态模式的行为是平行的、不可替换的,策略模式的行为是彼此独立、可相互替换的。用一句话来表述,状态模式把对象的行为包装在不同的状态对象里,每一个状态对象都有一个共同的抽像状态基类。状态模式的意图是让一个对象在其内部状态改变的时候,其行为也随之改变。
定义:
当一个对象的内在状态改变时允许改变其行为,这个对象看起来像是改变了其类。
使用场景:
新闻类app在评论转发功能模块就可以使用状态模式,用户存在 登录 和 未登录 两种状态。在点击评论或转发时,根据用户的不同状态,其行为也会不同;遥控器的按钮也有状态模式,在电视开机的情况下,遥控器的按钮时有效的,而在电视机关机的情况下,只有开机键是有效的。
以上这些都是状态模式的体现。具体实现就是把对象的行为包装为一个行为抽象类,实现类可以是不同状态下实现多个行为具体类。对象拥有行为抽象类对象,并可以设置为不同的具体状态类实例。这样就可以通过改变内部状态,而改变其行为。
实例:
在生产生活中,我们用到状态模式最常见的地方应该是用户登录系统。在用户已登录和未登录的情况下,对于同一事件的处理行为是不一样的,例如,新浪微博中,用户在未登录的情况下点击转发按钮,此时会先让用户登录,然后再执行转发操作。如果是已登录的情况下,用户输入转发内容后就可以直接进行转发操作。可见,在两种不同状态下,对于转发这个操作的处理逻辑是完全不同的,当状态改变时对于转发操作的行为也发生了变化。
首先定义用户行为抽象类:
未登录状态行为实现类:
已登录状态行为实现类:
状态行为控制类:
MainActivity页行为按钮事件:
LoginActivity登录页修改用户当前状态:
总结:
状态模式的关键点在于不同的状态下对于同一行为有不同的相应,这其实就是一个将if-else用多态来实现的一个具体示例。在if-else或者switch-case形式下根据不同的状态进行判断,如果是状态A那么执行方法A、状态B执行方法B,但是这种实现使得逻辑耦合在一起,易于出错,通过状态模式能很好地消除这类”丑陋“的逻辑处理,但让并不是任何出现if-else的地方都应该通过状态模式重构,模式的运用移动要考虑所处的情景以及你要解决的问题,只是符合特定的场合才建议使用对应的模式。
优点: 状态模式将所有一个特定的状态相关的行为都放入一个状态对象中,它提供了一个更好的方法来组织与特定状态相关的代码,将烦琐的状态判断转换成结构清晰的状态类族,在避免代码膨胀的同时也保证了可扩展性和可维护性。
缺点:会增加系统类和对象的个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