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部电影给我印象最深的是该剧开始的两极画面:一边是歌舞升平的天堂,另一边是残酷战争的炼狱。
苏州河的这边,士兵们正殊死抵抗。
苏州河对面有人在为前方战场募集物资, 有人把这场战争当做一次牟取利益的机会,而国外的媒体朋友们,正喝着咖啡,把这场战争当做赌注,嬉笑着讨论着战情。在租界里的富太太们正在打麻将,歌舞厅里歌舞升平。
在这场本无胜算的战争中,有人抱着必死决心,有人在懦弱中逐渐激发了内心的血性。
在阻止日本人炸楼时那一场景时似乎唤醒了河对岸的那些“沉睡者”,因为普通的投掷手榴弹对日本鬼子的钢板阵无法奏效,于是那一排排士兵用成捆的手榴弹绑在自己身上,一边喊着自己的家乡名和自己的名字,一边向日本人的钢板阵跳下阻止日本人的炸楼行动。
在租界那边的“观众”中有震惊的,有不可思议的,他们想不通在他们印象中那种怯懦的中国人为何在这一时刻竟表现得如此勇敢?
而桥上的那些冒死送电话线那一场景就是那些沉睡者被唤醒的的一次表现,河对岸的一些人,一个接着一个的跑到桥上,被日本人狙击手打死一个、两个、三个直到把电话线送到了对面我国军人手中,他们之前也是这场战争的观众,但四行仓库的这些士兵正逐渐唤醒着他们内心保卫中国的情感。
剧中那匹在炮火中奔跑的白马多像当时的中国,在战乱的风中凌乱,但又代表着国人对其的希望。
楼顶升旗的那一刻,谢团长说升起国旗比再坚持两日的意义更大,它将展示中华民族的傲骨,说明了中国军队此时没有撤退,虽然这种行为会激起日本人的更加猛烈的进攻,但在自己的地盘我们为什么不升? 所有人包括河对岸的国人和洋人在看到这面国旗升起,也许会再次刷新他们对中国人的印象吧。
护旗的那一场面,其实并不是外人眼中的无谓牺牲,其实这不仅仅是场护旗,更是一种守护中华民族的勇气。
这场战争在我国历史上各种重大战争中沧海一粟,在名将如云的史册中,这场保卫战争中的士兵们只是没有名字的小人物,但就是这些无数的小人物才拼起了这场波澜壮阔的抗日战争。
民国时的国民党确实存在贪腐、派系斗争等行为,但国军中这些小人物的奋斗也是我们所不能忘记的,我不喜欢黑暗的国军中的贪腐、派系斗争,但我尊敬每一个为国家、为民族牺牲的勇士。
这场八佰壮士的保卫战争,是当时上海的最后抵抗,也是我国军人所不屈的勇气。
国人皆如此,倭寇何敢?
——潘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