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当前,学习不止!近期一些专家学者使用钉钉等工作软件,对数学老师给予支持和帮助,并对数学学科作了深入细致的研究和分析。作为其中的一员,在这次的学习过程中,收获颇丰!与我而言,印象最深的当是卢声怡老师的这节课。
卢老师的课,从标题老看就已经揭示了其想要传递的精神!那就是研究数学教材要由浅及深。卢老师说:“教材分析是教研活动中难做的事,但又是期初必做的事”我深以为然,教材分析是教学工作的基础,对于教材分析的好坏直接决定了我们备课、教学的质量。所以,掌握好教材分析是作为一个合格老师的必备条件。对于教材的正确解读,是教师上好一堂课的开始。只有起点是对的,那么学生才能在老师的带领下,走好接下来的每一步。
此外,教材分析需要全面的视角和反复的修改补充,力求做到内容全面,角度多样。这样的过程除了能让老师本身最大程度地掌握好教材,更重要的是保证了教学过程中,面对个性多样,思想活跃的学生时,能迅速有效地做出调整,确保灵活性。除了内容上要进行分析,对于学生也要进行分析。他引用罗素的一句名言:须知参差多态,乃是幸福的本源。所以学生的不同表述,不同声音,于数学学习而言是真实有用的。肯定学生的错误,不是认同他的错误。在错误中认识正确的可贵。此外,卢老师引出了一个问题,那就是数学学习中有特殊阶段吗?恐怕这个问题是几乎每个数学老师都会问到或者思考到的一个问题。卢老师也给出了答案,他说应当是每个阶段都重要。小学阶段的学习,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各个学期之间都有着内在的联系,而每一学期的各个单元之间也是相互配合着的。所以学生的学习也应该就像是一个习武之人,习得功法之后的渐入佳境。
那么最为重要的一点是,今天我们应该怎样解读教材呢?卢老师指出要从以下几点去把握了。
(1)什么是教材
(2)教材为什么重要
(3)解读教材是什么
(4)解读教材的意义
(5)今天所指的解读教材的后果
(6)错误解读的后果
(7)对教学评价的负面影响的联系
学习了卢老师的这节课,我也想说说自己从中受到的一些启发或者说感想。我认为正确的教材观要求师生把教科书当成活材料,而且教师还要为学生设计教材以外的活材料,甚至有时还可以为达到目的而增加一定的辅助材料。我们只有正确认识教材,努力钻研教材,科学使用教材,成功地用好范例和学生练习的例子,从而不断地提高学生运用数学的能力,培养出具有数学思维能力的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