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一大早起来读了鲁迅先生写的短篇小说《孔乙己》,其收录在鲁迅先生的短篇小说集《呐喊》之中。《呐喊》主要抒发了鲁迅先生对旧时中国的制度和部分陈腐的传统观念比较彻底的否定,表现出了鲁迅先生对民族生存浓重的忧患意识和对社会变革的强烈希望。
鲁迅先生喜欢采用以小见大的写作手法,用一个小人物,一个小镇子反映出整个社会的现状,《孔乙己》这篇小说也不例外。孔乙己是鲁镇里的一个“文化人”,每天满口的“之乎者也”“君子固穷”,是深受封建文化、科举制度毒害的下层穷知识分子。他鄙视劳动,颇为清高,信奉“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的教条,在没有任何生活经济来源的情况下,仍不放弃自己“读书人”的身份,穿着一身好似十几年没缝没洗的长衫不愿劳动,不愿与短衣帮的人“同流合污”。他好吃懒做,迂腐至极,在偷了别人书的情况下,狡辩说“读书人怎么能说是偷呢,那是窃书”,可见其迂腐。他身材高大,情愿行那偷窃的腌臜事,也不愿意付出劳动力,即使因为偷窃折了腿也没给他买多大的教训。
但孔乙己也是一个善良朴实的人,他给小孩吃茴香豆,教“我”写茴字,不欠酒馆的钱。从孔乙己这些行为中也可以看出社会大众的冷漠及对他的讥笑讽刺。在周围为嘲笑他没考到一个秀才,来钱路子的不干净,偷窃被抓被打,他也只有找小孩子寻求安慰。
那这样一个复杂的人物到底是怎样一步步沦为封建社会的牺牲品的呢?这里面不乏有这几种原因,第一,冷漠无情麻木的社会;第二,其自身的好吃懒做,不愿劳动,自命清高,至死不悟;第三,封建社会科举制度对其的迫害,这也是他悲剧的根本原因。他苦读半生,没有考得半个秀才,却习得了“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好吃懒做的恶习,封建科举制度无情地摧残了他的肉体和灵魂,然而他麻木不仁,至死不悟,始终不明白自己穷困落魄终生的原因。这正是他性格中最可悲的东西
小说在写出孔乙己这一形象时,也反映出了社会的形态,人性的麻木,世态炎凉。如开头写酒馆掌柜是一副凶脸孔,主顾也没有好声气,教人活泼不得;只有孔乙己到店,才可以笑几声。在社会的冷漠麻木下,人们只有找一些落魄的人来说笑讥讽,向别人抒发恶意的同时,获得自身的快感。
鲁迅先生写出孔乙己的迂腐麻木,好吃懒做,但就是这样一个废人,也有他善良朴实的一面,这样一个复杂的例子,激起了人们对孔乙己“哀其不幸,怒其不争”感情的同时,更加激起人们对封建社会制度的愤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