亮亮追着糖糖在客厅里跑着玩,又打又笑,热闹得不得了。我在厨房收拾残羹冷炙碗碗盘盘。先生在拖地。
扑通一声,伴随着撕破整个客厅的哇哇哇的哭声。原来是糖糖滑倒了。一个滑步,整个身子仰了过去,后脑勺咚的一下重重地摔在了地板上。肯定痛死了。千万别磕出个好歹来。我想着就要过去。这时先生在厉声地批评亮亮:“你看把她摔倒了,摔这么厉害!”亮亮也生气了:“又不是我让她摔倒的?”先生更生气了:“你不追她,她能摔到吗?你看磕坏了怎么办?”亮亮也更生气了:“她摔倒了和我有什么关系?什么事都找我。”流了一脸的泪,气呼呼地走了。
先生抱着糖糖,不停地摸头,感叹:“疼不疼?搞不好要磕个大疙瘩。磕坏了,怎么办?”糖糖哇哇哇哭得更厉害了。亮亮回到自己屋,狠狠地摔了一下门,在屋里抽泣不停。
我赶紧出来,抱住了糖糖。安慰安慰受伤的宝贝。摸着她的头,妈妈抱抱,不哭了。一会儿就好了。糖糖终于没那么哭了。我给糖糖说,为什么会摔倒呀?糖糖说姐姐追我了。看这个小家伙也认为怨她姐姐。我问糖糖,为什么你不看路?不小心。糖糖委屈极了,我没看见。我告诉糖糖,无论走路,尤其是跑步,一定看好路,否则容易摔倒。记住了吗?似乎是记住了。哭声没那么烈了。
我又问“怨谁呢?”
糖糖这次没说话,手往她姐姐的房间指了指。
我立即纠正了她,是你自己摔倒的,主要原因是自己不小心,和姐姐没关系。客观原因是爸爸拖地了,地有些滑。所以你摔倒了。
妈妈说得对不对?
说到这,先生还气呼呼地“她要不追她,会磕住吗?你看看非得磕个大疙瘩。”
还在那心疼小家伙呢。我再次分析,是你的前因,地不滑,她不会摔倒。没亮亮什么事。别错怪亮亮。
说到这,我听到房间里亮亮的抽泣声大了些。想想老大多委屈吧!陪着妹妹玩,妹妹不小心摔倒了,竟都是自己的责任。她怎么能不委屈。
安抚好糖糖,我倒了一杯水给亮亮端过去,“亮亮,爸爸肯定是错怪你了。不是你的错。爸爸主要是怕妹妹摔坏了,太担心太急了才说了你两句,别哭了,啊。”不善言辞的亮亮的泪珠嘟嘟地又掉了下来。孩子的确受委屈了。
“别哭了。这件事你没有做错。不过如果你能提醒妹妹注意一下,可能妹妹就不会摔倒了。是不是?”虽然亮亮没有出声,但看到她的表情,已经缓和了很多。
一件小事,就能看出父母的态度。就因为小的年龄小,就让大的受委屈吗?先生的确没处理好这件事。
我们传统的观念就是大的要让着小的。孔融让梨的故事流传了几千年。可是那个让梨的孩子一定很快乐吗?他被要求让梨,是他真的想那么做吗?想来是我们家长做错了,为什么不能一碗水端平,所有的孩子都有梨吃,每个梨都一样大,一样甜。那个孩子不用让梨,不会因让梨而不快乐,也不会因让梨而被别人表扬。为人父母没有不爱孩子的,可孩子一多,就难免会有偏心出来。许多父母都不承认偏心。可真正能一碗水端平的还真不多。每个孩子的性情不一样,有的含蓄内敛,有的就热情奔放。有的慢性子,有的就利索。有的能言善辩,有的沉默寡言。有的不争不抢,有的独揽独包。而父母怎会没有的偏好?偏偏那个孩子最随我,偏偏那个孩子说到我心里去了。偏偏那个孩子最亲近我,偏偏那个孩子最争气。偏偏那个孩子……只不过,孩子都是我们的孩子,岂有不爱之说。但是真的要公平地对待每一个孩子。不因什么,只因为他们都是孩子。只因为我们爱她。
改日,要多练练定力,端一碗水试试,一定要端平,不能偏斜。我对先生说。
抬头看亮亮屋,正脱衣服要睡觉呢。我说,亮亮,水喝了没有?盖好被子。女儿对我笑了一下。
睡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