似乎定期就会陷入无聊的泥沼中不可自拔,那是一种几近病态的状态,全身瘫软,百无聊赖,对所谓生活的意义与目标全都失去了热情和关心,听起来简直像极了抑郁症的表现。无聊之至,便搜索了有关“无聊”的定义,百科上解释道其特指人类的一种精神状态。对于是否只有人类才拥有感知无聊的“才能”我不敢轻易下判断,因为时常可见猫狗们也摆出一副无聊姿态,可那也许只是从作为一个人的角度出发所设想的也未可知,毕竟“子非鱼,焉知鱼之乐”。
从无聊感的产生说起,百科又解释道一是缺少外界新鲜刺激,二是自我心理调节能力匮乏。简言之,就是现状已经无法满足新生的欲望,而你又不懂得知足常乐的道理。根据马洛斯的需求层次理论,描述了人类动机推移的过程,当一种层次需求得到满足时,这层需求就不再构成激励因素,自然会衍生出更高层次的需求和欲望,从而也构成人类继续生存下去的动力和不断痛苦挣扎的源泉(后半句是我加的)。
王朔在《无聊的人不是无耻的》中写道“人在各种欲望不得满足时处于痛苦的一端;得到满足时便处于无聊的一端。人的一生就像钟摆一样在这两端之间摆动。”他认为除了人死之外别无他法去摆脱这种两端间的摇摆,或是说围城内外的纠结,所以我们能做的还是像个正常人一样“该吃吃,该喝喝,该睡觉睡觉,该痛苦痛苦,该无聊无聊。”这倒是叫人释然多了,至少对无聊的感受人皆有之,并不需要特别惊慌与紧张。而佛教试图将人类从中救赎,教人以平常心对待得失,宠辱不惊,方可摆脱这无穷苦海。个人认为这样的修行确实会有益处,只不过还是难以抑制人性本能中存在的欲望追求。
但现如今的习惯性不满足症患者好像比任何时代都多,人们陷入前所未有的迷惘和找寻中,定期绝望崩溃,定期声嘶力竭,仿佛内心总有一种力量蠢蠢欲动,却也不清楚那到底是什么,只是定期不断想要改变目前的状况,否则就倍觉无聊没劲,难以容受。
我时常在思考为什么现代人对于无聊的承受力和包容度如此之低。在这样一个极度追求便利快捷高效的社会,仿佛一切都要用忙碌填充,人们试图用各种社交媒体,娱乐方式来打发无聊时光,而这确实舒缓消解了无聊情绪,但过后时常觉得更大的空虚袭来。当忙碌成为身份和价值的象征和标志,无聊空虚,无所事事便让人倍感惶恐不安,罪孽深重。但也许有时候无聊的发呆和放空可以带来意想不到的灵光乍现,让自己的思想和潜意识随意游走说不定会有意外的惊喜发现,如果真的感觉目前的状态产生的无聊难以忍受,痛苦万分就再起身改变也不迟。
生活,生活,会快乐也会寂寞,只有接受其本身的模样,就像接受自己作为人类的潜力和限制,该吃吃,该睡睡,该无聊无聊,该痛苦痛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