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在网络上,听到熙琄老师的《融合后现代的叙事疗法的咨询态度》,里面提到,有耐心、好奇、专注、聆听、接受沉默、放下假设等等,同属于后现代的叙事跟焦点有很多相通之处,当然态度也有很多类似的地方。但是熙琄老师说的,说话是为了更好的聆听。这样勾起了我的好奇和疑惑。
熙琄老师说,说话是为了聆听,为什么要聆听呢?因为聆听才能够讲话,不聆听别人才不会让我们讲话呢,那么去跟别人讲话是为了好好的聆听,说话的过程,就是要好好的聆听。说话不是目的,目的是为了聆听别人,这也是一个很宝贵的思维。聆听不只是要听见,而且要听懂,这样才能够感受到,我们有没有贴到来访者,当然这个过程需要很多练习,需要不断地和来访者确认:我有没有听懂你?有没有理解到你?不仅仅是在咨询中,在生活中也是这样。我们有没有去听懂我们的老公,我们的妻子,我们的孩子,我们的亲人。聆听不只是听见,可能只要我们的听力没有问题都可以听得到,但是你有没有听懂呢?聆听更要去学会聆听自己:自己的想法,自己的挫折,自己的渴望,自已的需求,因为一个不会聆听自己的人,怎么可能更好的去聆听,别人,怎么可能更好的去听懂别人,理解别人呢?
既然上帝给我们造了两只耳朵,和一张嘴巴,也就是说,聆听永远比说更重要!那么我们焦点更强调去倾听而不是说。我们倾听听什么?听他在乎的是什么?他想要的是什么?他成功的经验有哪些?他是怎么做到的?他为此又付出了哪些努力?而并不是说,他哪做错了,为什么错了,到底咋回事?他不想要的是什么?
每个人都愿意把话说给,愿意听并且能听懂的人。通过倾听,我们才可能了解,他的思维脉络,他的思考框架,他的问题的描述、他的觉知?对他造成的影响?他为此付出的努力?他曾经有哪些尝试?哪些是有效的?怎么做才会更好一点?
我们怎么样才能做到更好的倾听呢?理解对方,尊重对方,避免先入为主,可说可不说的不说,可问可不问的不问,如镜子一般的反馈,及时的给予总结和反映。
可能仅仅是一个倾听,都需要我们花几年甚至很长的时间去练习,倾听、共情、具体化,也是我们焦点的三大基本功,怎么去更好的,倾听,怎么更好的去贴着来访者走?是我们一直要去感受和体会的,“感觉是泡出来的、能力是练出来“,让我们一点一点的积累,一点点的去感受,才能成为我们自身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