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7月从大学毕业,一个从未出过小岛的我,去了中国最西北的地方上学。那个因远离家乡而悄悄落泪的女孩还没长大,一晃,毕业来了。作为一名人民教师,去带一群孩子。
那年,我因朋友冰的介绍,来到了湛江雷州市的附城中学,接任高一七和八班的语文课。这是一所完全公立学校,在艺术生的教学成绩方面很出色。刚毕业那会,人娇小,瘦瘦的身子骨,我们班一个海拔1米8的男生,常常,都不好意思跟我站在一起。但是,我的课,上的还很顺利。学生,和我处的很愉快。
新来的教师,要上比赛课了。从来没有上过真正的讲台的我,备课的过程全是自己摸索,那时根本不懂什么教学策略,教学法之类的。想怎么上就怎么上。说实话,很开心。我比赛选的篇目是作家张洁的《我的家在哪里?》,这是在全校师生面前,第一次上公开课。当时年轻胆子虽不大,心想即使上不好也情有可原。就这样,稀里糊涂地,高高兴兴地结束了我的赛课。评奖的结果是二等奖。
后来,要进行评课。我不记得当时我评课的内容是什么,记得印象最深的是,有一位老教师,看上去很儒雅,感觉道行也很深。但他不是我们学校的,据说是三中的一个名师。他评价我的那节课,很不客气地批评了我。某些环节应该如何更好,还说要让学生在一堂课上学有所获。我当时也很不给面子,与老先生掐了几句,意思是很不同意他的某些上法。可是,先生在回校的车上,跟我握了我手,向我解释说,这只是他的个人看法,觉得可以就用,说我有自己的思考和想法很好。
如今想来,很惭愧。老先生的话,依然在耳边时时提醒不可自我感觉良好。只是,我还不知道他的全名。
2011年8月我通过了海南省特岗教师招聘考试,回到了自己的家乡。分在一所镇上中学皇桐中学,任初一2、3班的语文。孩子们很喜欢我,乡下的孩子性格纯良,对新来的女老师很配合。我在那里度过了最美好的两个多星期的时光,皇桐的领导很容易相处,对新教师的培养和重视,愿意给予帮助,与敢于大胆放手。一次偶然,我得到了去县中学试教应聘的机会,林老师给我借教参,帮我分析课程,现在我知道其实那会镇上教师的教学力量是有限和薄弱的,可是林老师却愿意把他所知道的,全都教我。梁校长在我要去试教的那天很关心我,路途不方面,还问需不需要开专车带我去。记得试教那天我起得很早,微凉,我就站在皇中校门口等车,可是心里很有底气。或许是在我背后有一个温暖的团队。即使不中,在这里依然教得快乐。
我试教的文章是初二教材刘禹锡的《陋室铭》,学校指定的文章。那堂课,我给自己的评价是大胆,洒脱。但我想起来,依然觉得上的不如意。来听课的领导中,有一个很给面子,嘴上算是留情了,说上的可以。领导的几句话,我的那堂课就算过关了。正式到县临高中学,记得当时接任的是初一一和四班的语文课。如今,那一届学生已经毕业,大一了。
时间一晃而过,可我的公开课之路还在继续。
2012年,这是我来临中的第一年,记不清是夏季还是秋季了。只依稀记得接到上级领导的一个电话通知,毫无征兆,“啷当”一声,公开课的任务又砸到了我头上。之后就通知去抽签,很不幸,也很幸运,抽到的是我最喜欢的杂文大师鲁迅先生的散文《风筝》。一回到学校,各种声音向我扑来,“这篇课文很难上啊”。说真话,自从接到比赛篇目就没睡过好觉。完全没有了第一次的那种穷开心。
准备了差不多一个月,中间时间来回折腾。整了一篇教学设计,很担心很虔诚地向资深教师谭老师请教,谭老师算是我的教学启蒙老师。她通过邮箱下载了我的教学设计,并且用心批改,给我提出修改意见。大底是说设计的环节与环节之间的衔接,还有教学的重难点。第一次试讲,我邀请了校领导和校有深厚教学经验的教师去听,那是在晚上,高三楼多媒体四楼。课,上完了。我的老组长王组长摇了摇头,桂老师犀利点评。把我的课,支离分解,面目全非。说,推倒,重新设计。
回来后,我久久不能入睡。苦不堪言,甚至发誓不想再上公开课了。把教学设计放在一边,不想理会。过了日子,把自己的教学设计拿出来,重新捋一捋思路,重新设计,最终呈现的设计教法是教师点拨,学生自主探讨交流。这个重点环节放在哥哥把弟弟的风筝毁坏的细节品读赏析。现在我才知道了那个环节我是比读演示,删改有法。还有关键词咀嚼法。全文由“悲哀”一词贯穿,我就抓住感情线来引导学生阅读。学生体会效果很好,师生对话投入融洽。最后,我的那堂课得了一等奖。
可是,最让我满意和感动的是,在课堂的最后一段我给学生的配乐朗诵。在前面已经有了很深的文字感受之后,学生沉浸在悲哀的音乐和朗诵中,久久,久久。有的孩子眼眶里含着泪水。我想,这就是不能重复的课,至今回想起来,给我无限的感动。这算是我教学生涯中最多触动的一课。
2014年,第一次上毕业班。又要上见面课汇报课了。我的主题是《中考记叙文阅读指导》。纯粹是一堂奔着应试而去的公开课。纯讲语文语法知识,我不太喜欢这种复习课。虽然也花了心思,找了许多例子,总觉得上不出感觉。那节课,学生应该有所收获,可是我没有得到更美妙的感觉。
后来不记得啥时候了,具体时间真记不起来。又要准备上校级公开课了。我自己挑选主题,为了不重复课题,我选择了一篇小说,是曹文轩的《孤独之旅》。非常具有代表性的一篇文章。在一个很优秀的班级里上课,且是我的学生。那节课,上的没有大惊大喜,也不感性。但是我觉得,我的课堂预设和学生的生成完成的很好。
2015年上半年,全国上下一课一优,网上晒课开始了。教育局要求学校派出两名初中语文教师拍录像课,晒到网上。于是,我的《浪之歌》诞生了。这是一首来自外国诗人的散文诗,作者纪伯伦。课题不是由我决定,是教育局指定好了的。幸亏,我的女神王君老师帮助给我一些神点拨,才助我过关了。那节课,给我最大的触动是我的朗读指导做的不错,这是一堂诵读的课型。那堂课的设计体现了我自己的思考和个性。虽然有些君姐的痕迹,但我觉得可以向优秀靠拢,又何尝不可以呢。
2015下半年至2016上半年,是我最幸运的一年。开心至极。因为不用上公开课了。我休息的很好。不用费脑细胞,不用担心上不好课。我们学校还流行着一种说法,不想上公开课就说“有了”。确实。我是真的有了。迎接一个小宝宝,比迎接一堂公开课虽然难熬点。可我宁愿选择前者。不过两者都是痛并快乐着。
然而,只是休息了半年。休完产假,又开始了公开课之旅。我从初中部被调到高中部。一切重新开始,一无所知。唯一有的就是像一个小学生一样重头学习。每天都是备课的状态,熬灯夜读常有,有时备到想吐。但努力调整心态,寻找感觉。
领导说,我第一次上高中教材。如同新人,好吧,来一次汇报课。不管三七二十一,课已经上到这份上我也已经变成猫了,有九条命,要么是小强,上不死。即使死,也死得其所。我上,选的是陶渊明的《归园田居(其一)》。对于此类较长的诗歌,我还真没搞过。说真的,又是一次难产的过程。使劲,吃力。方法,力度,功力。都很挑战我。可是竟然有人说,这课好上。最后,我的课上完,上的还不错。感觉没有糟糕,对得起学生和自己。
上这课,我想起了,2012年,我要完成教育局的送教下乡任务。选上的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一课。那节课,是给乡下的孩子上的。孩子们和我是第一次见面,接触。只有一年半教龄的我,懵懵地就去了。可是那堂课,除了我的课件做的精美,做的用心外,剩下的一塌糊涂。孩子们没有做预习,对于字词的理解不够,基础偏差,而我只是一味地按着教案走,主问题太大太难,孩子们根本把握不了,课堂瞬间陷入僵局。而我还太年轻了,太没有经验和教学机智了。课上很尴尬,很失败。只记得,我的头脑里,轰隆一声,总想找个地缝钻进去。领导很委婉地说,安静的课堂是难得的。可我知道,自己为什么没有上好。除了教案不是我自己的(当时为了尊重领导全都采纳了他的教学理念和设计),还有别的原因。那节课成了我永远的遗憾和痛。
2017年25日,就在昨儿。在高二24班完成了我的公开课任务。如释重负。身轻如燕。妙不可言。我要去看场电影。可是,没人能懂,这堂课,我的设计意图和理念。明知《项脊轩志》难上,但我不放弃;明知学生不一定体会那种平淡中的悲和爱,我还是要上;明知课上出后要接受各种批评,我还是要上。
我将自己的所有情怀,所有生活的点滴感悟,将一切来自生命的审视高度,一切读过的教学领悟和书融入到教学设计中。可是效果没有调到最好,遗憾很多。因为付出太多,对这课太期待。就像母亲期待一个未出生的孩子一样。可是当自己的孩子出来后,别人说他丑,他不好看,你也得接受事实。或许成长比成功重要几百倍吧。
公开课,我的公开课。就像我的孩子一样啊。每一次生产的过程都极其用心,用情。可是,我真的不想重复一样的公开课模式,我想静一静,我多么想休息一下,不要在我怀孕的时候。
毕业七年,我上过十节公开课。因为还忘记了2011年,上过的初一课文《孙权劝学》。如今包括平常自己设计的课,写了一本十一万字的教学与成长的小拙书。积累了学生的40几篇读书分享内容。自娱自乐。在自己的一亩方田里,快乐教语文。这比上40分钟的公开课好太多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