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年对我来说,是全新的一年。是成长的第一年。
起初三月,踏踏实实,学习行事难免受考试教育影响,不懂主动发现问题,完成任务至上。
中间三月,失去了起初的狂热。行动力差劲。太贪心,一下子想兼顾太多东西。
健身,写作,阅读原版书,认知学习,经济学入门,冥想,纠正英语发音,早睡早起,时间记录。
接着三月,明白要抓重点,突破局限也好,寻找长处也好。都得认清自己。对,热情很重要。开始学习素描,开始背诵princinples这本书。这两项持续得不错!
最后三月,为了解决自我管理的问题而去阅读。为了心更贴近一点去读老公在看的名著小说。阅读的乐趣让我的任务感减少,更能自发地做笔记去思考。与此同时,时间记录和反思也在摸索中完善。
一年四个三月,我意识到自身很多的无知和偏见。
原先行动力差了,就一标签“懒”,而不去科学地分析原因。现在,通过纸笔的反思剔除那些过分的自责。懂一点心理学,有了很大的改善。相比书籍建议,名人成就;影响我更多的是共同成长群里普通人的行动。
面对生气,抱怨等情绪,我竟可以**选择**不要!一直以来,对原生家庭行为模式的复制,潜意识认为这种负面情绪有两条好处:引起对方意识到自己错了;对自己的话加以重视。现在我还在努力改变中,不停地告诫自己,平静地沟通也一样有力量。
感到不快乐时,我常采用刻意回避做事。这样其实把注意力全放在情绪上,心情好不到哪去,很低效。而以积极主动的方式,转移注意力,做事带来一种成就感,反而能治愈。
很多时候,被负面情绪消耗精力、体力甚至健康,自己不觉察而不去解决,或者采用低效的方法。这些在日常反思中得以一一发现。这一年认识勤奋积极的人逐渐增多,一窥他人的格局之大,反而自己这点小情绪的事儿,犹如暂时的幻觉总会消失,想开了不少。
自己在沟通方面的欠缺,不是技巧不是语言,在于心态。我把很多“正确”看得太重要,过于认真。所以现实中一遇见点儿散漫,就呈紧张状态,似乎有义务去纠正、去解释一番。就像爱干净的大妈对脏点儿的灶台零容忍一般。人老是放松不下来,没心思玩笑,何谈有趣呢?
现在懂得对于情绪问题,自己得主动把控调整好,不然非常消耗精力,行动力下降。而早睡早起也是很重要的事情。自己对于规律,平淡,不断学习的日常状况逐渐了解,心也慢慢静下来,没那么浮躁。所以,在外可能变化不如内心变化那么明显。至少,我走上新生的道路不再纠结,也懂得反省自身,而不是做一个被知识社群服务的大爷。
深入思考的能力最重要。
笑来推荐的书《leadership pipeline》, 《Ted talk》, 《principles》都看过了。可是从中汲取的智慧再到运用真是少之又少。意识到自己深入思考,主动分析的能力较弱。我这人本身就有思考惰性。
再观身边的学习之人,有长足进步的。比如,看她写文章的深度就可以感受到。同样是面对同一件事情,我只走到知道这一步,而她反复琢磨,看是否会对以后的成长有用。
同样的时间里,她学到的深度与我不一样。她的兴奋和心得让我反过来审视自己当初面对的情形。原来好多值得探究的问题,学习的智慧,就这样在我眼前滑过。
而这样不具备深入思考能力的我,更多的注意力放在新生大学还能提供什么样的服务给我,期待不在自己身上。而它的成长让我明白,耐心地学习改进,总有一天会成为期待的样子。
所以,我能深刻感受到2016年我的天真与努力程度的不够。而且持续做事的行动力没有想象中的强大。而且没有想到情绪,静态地思维方式给我学习带来了很大的阻力。
好在,16年我发现了很多问题,也更加全面地了解了自己!而不像15年,局限在自我认知里,安逸于舒适区。发现不了问题,总以为错啊不好滴事情都是别人的问题。
总得来说,这一年也是有进步的,意识到自己原来跳入很多浪费注意力的“坑”,过分苛责的情绪与固化的思维方式。
学习成长路上,有表现型选手和进取型选手。我一开始以为自己是进取型的呢,经过一年的学习反思,发现自己其实更偏向于表现型的。这一事实哪能一年就完全改正呢?只不过看到改变需要的耐心有多长。
17年我更愿意继续通过学习,探索自己。找准对的事情努力去做。避免脑门一热把方向弄在把事情努力做对上面。
感谢阅读!对16年简短的总结。正如笑来说的,可能内在的变化更多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