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沐言Aimee
儿子三岁不到的时候,我们就让他自己吃饭。哪怕吃的再慢,也是自己吃。自己去夹菜,难免会有时喜欢吃这个,有时喜欢吃另一个。甚至当下他喜欢吃的,不见得是因为这个东西好吃,可能是当天那个鸡蛋我做了个造型,他觉得可爱。或者是哪天藕烧的特别脆,我们说今天的藕会唱歌等等。
孩子不见得是因为菜好吃才喜欢吃,也可能不是因为菜难吃而不去吃。可是我们大人,往往会根据孩子的一时表现,而给他下定论。
有段时间,儿子很不爱吃鱼。吃饭的时候,老公给儿子夹了鱼,我很随口的说了一句,他不爱吃鱼。老公眼睛瞪了我下。儿子听我这么说,就直接跟他爸说,我不要吃鱼。我一度觉得,自己就是对的,你看,孩子也说自己不喜欢吃鱼吧。
后来,在儿子不在场的时候,老公跟我说,你不要在孩子面前说他不吃鱼,他这么小,还不懂什么叫挑食,即使懂,也只是刚开始,如果我们自己在他面前说,他不爱吃这个不爱吃那个,一直给他强化这个观点,他肯定也觉得自己不爱吃这个不爱吃那个,慢慢的,就真的变挑食了。
从此之后,老公依旧每次给儿子夹一小碗的菜,给他自己吃。我再也不会说,儿子不吃这个不吃那个。现在,只要是吃的,放在碗里,儿子就知道他要把这个吃完,没有爱吃不爱吃这一说法。
不要把观察跟评论混为一谈,如果我们不区分好这两者的区别,我们会更倾向于批评。------《非暴力沟通》
孩子当下没有吃鱼是我们可以看到的,可是我们不能就下判断说,他挑食,不爱吃鱼。这两者其实还是有区别的。一个是客观事实,可是下判断却是我们的主观判定。我们不下判断,孩子不再挑食,当我们不随意批判别人的时候,别人是否也不会往着我们批判的方向越走越远呢?
在我们的生活中,你回想下你的过往。在跟老公,朋友,同事的相处中,你有没有因为你看到的一些表象的事,然后再去转述的时候,就会增加很多自己的想法。用自以为是的话语,给事件再增加点华丽的外衣。而且你的主观评论,总是站在有利于你自己的角度,甚至是对他人有批判的角度。而事实是跟你评论的是有出入的。误会,非议,争论,不满,指责等等,也都是这样产生的。
同样的,当我们面对别人对他人的控诉指责的时候,我们学会倾听的时候,一定要区分什么是事实,什么是讲述者的主观情绪。当我们还原了事件本身,我们在处理问题的时候才能更客观。当然,每一个处理事件的人,也会难免加入自己的主观情绪,那我们在区别别人讲述的事实的同时,也要注意,不要随意自己下判断。
人跟人之间,本身可以很简单。就事论事,对事不对人。为什么还是有那么多人,总是处理不了人际关系,为什么还是有那么多人,总是不断跟别人起冲突,为什么有那么多人,总是被情绪影响。归根到底,他们一直没把“观察”与“评论”区别开。当然,这本身也需要我们不断的练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