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关掉了朋友圈的“小红点”新消息提示,我就很少看朋友圈了。对于像我这样的不消灭“小红点”就不舒服的强迫症患者来说起到的效果,立竿见影。
前两天偶尔在同事们茶余饭后的聊天中我才知道,原来有一个叫做《青蛙旅行》的游戏又开始在朋友圈刷屏了。
于是我才带着好奇的心情打开了自己的朋友圈,果然,朋友圈清一色的被这只戴着绿帽子的小青蛙占据了。
在那些鸡毛蒜皮的小事都爱发圈的朋友的相册里,我见到了他们的“儿子”。虽然有点绿,长得都一模一样,但不得不说确实很可爱。
相信大部分深入这款游戏的玩家已经了解了游戏的基本机制,整个游戏很简单,与其他需要耗费大量时间和精力的游戏不同,你只需采集三叶草为小青蛙准备旅行的行囊,为他准备吃的喝的就行了。
之后他会随机的外出旅行,也许会给你寄明信片、特产。或者整天伏在桌上写写东西、做做手工。
这款游戏的惊喜似乎只在于这只小青蛙的不确定性,你作为他的“爹妈”是无法掌控他的行为的。
于是我在想为什么我们会对这款简单得有些过分的游戏这么热衷呢?导致这么多少男少女不钟爱养“老公”,开始养“儿子”了?
我们到底怎么了?我想可能有以下几点。
1.大抵是我们太孤独了
每天7起床,收拾完自己,跑街边花四块五买上一份早餐,挤上站满了全是苦着脸和没睡醒的人的地铁。为了避免和身边的人有任何眼神的交集而产生尴尬与不快,一路低着头玩手机。
到站下车,一路小跑走进大楼,排队等电梯,好不容易挤进电梯看到一脸严肃的上司,纠结要不要打招呼,于是装作没看见低着头玩手机。在大气都不敢出的电梯终于到楼层后逃也似的跑到工位,开始一天忙碌的工作直到下班,将因紧急会议好不容易喘口气吃到一半的早餐丢到垃圾桶,下班。
又挤进挂满了一天结束后挂满疲惫的人群的车厢里。每天重复着。
现代人是孤独的,也许与至亲相隔千里,与密友分隔两地,与同事看似融洽实则暗暗较劲。唯有下班后匆匆躲进单身公寓用一只手机与外界联系,随着科技的发展人与人之间的沟通似乎也只需要一支手机。于是我们都期望通过某些寄托来排解自己的孤独,小青蛙便是。
每天有时间就打开手机看看他的状态,想要让自己在两点一线的工作之余有更多的乐趣点缀枯燥乏味的生活。
2.也许它的生活就是我们向往的
我们为了生活外出拼搏奋斗,为了学业而背井离乡,我们离自己向往的生活似乎越来越远了。而小青蛙的生活似乎就是大多数人想要的。
开心了就背着行囊到处旅游,给你寄明信片带好吃的特产。忧愁了就写作,将不开心的都一一写下来,还没人能看到我写了什么,所以我想写什么就写什么。来兴致了就做手工,看看书。生活在一片葱翠的被绿色的荷叶环绕的山洞里,我想作为佛系人来说这不就是他们向往的生活吗?
可是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似乎在慢慢的偏离这样虽然理想化,但惬意的隐居生活。我们曾经期待的能放飞心灵、由心出发的生活方式已经渐行渐远。
3.可能我们期待朋友圈的存在感
朋友圈已经成为了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个模块了,虽然极力克制自己减少看朋友圈的次数,但有时候或多或少会关注到。
可以说这款游戏纯粹是在朋友圈的口口相传之下火起来的,在日本这款游戏是一个不折不扣的二流游戏。但是在中国却一夜之间火的一塌糊涂。朋友圈的互动作用似乎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人是一种好奇的动物,或者人也是一种害怕没有人关注,害怕没有存在感的动物。于是当我们看到朋友圈被这个游戏充斥的时候,我们期待与大家有共同的话题。期待能够在这个话题当中找到共识并臆想通过发同一个主题的朋友圈有整个微信好友圈的关注,可能我们害怕别人不知道我们在做与你一样的事情。
4.或许是小青蛙让我们体会到了为人父为人母的感觉
“儿大不由娘”,“儿行千里母担忧”。我们现在“养”着的这只小青蛙似乎就是父母眼中的自己呀。
“儿子,今天回家吗?”
“儿子,什么时候回来?”
“孩子,我给你做了小时候最爱吃的菜,什么时候回来啊?”
我们不知道这只小青蛙什么时候会出去,我们也无法掌控他的行动。我们只知道不管他到了哪里都会让我们牵挂不已,我们都会为他准备好吃的到桌上,生怕他饿着,生怕他冻着。期待他寄回来的明信片,想要知道他去了哪里,见到了什么人,有什么好玩有趣的事情发生在他身上。为人父母,我们想知道有关他的一切东西。就如同我们的父母一样,他们生怕打扰到我们的生活,但又总是在远隔千里的另一头担惊受怕,期待着我们如同我们期待小青蛙寄回的明星片一样的即使是一声电话的问候。
或许,我们就是小青蛙。我们的父母就是现在的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