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昨天,我们的阳明大课程进行了结课,我从中也是收货了很多。
我们先来回顾一下阳明的一生。
阳明从小的家庭为他带来了很多丰富性,以父亲王华为例,阳明当然像父亲那样去考状元。但阳明并不满足于此,他从小立志做圣贤。
为此,在他的少年时期,阳明在习得“五溺”,得以扩充自己的丰富性。他读到了朱子理学,由于想知道植物中有什么道,便格竹七日,但最终落下的病根。
后来他不仅限于辞章之学,便去了阳明洞中,学习导引术。而且学成了,误让朋友觉得阳明“得道”了,可他自己却不以为然。接着他有点化了三年不语不视的僧人。
而之后,在阳明35岁的时候,他帮戴铣一事,让阳明遭受廷杖、下诏狱和流放。
在农场,阳明追问自己活着的意义,换句话说,阳明不知道自己朝向圣贤的道路是什么?他便把自己关进棺材中,参悟生死,说出了圣人出此,更有何道这一句话?也因此,阳明明白了“心即理”,那个不同于朱熹心理二分,的心理合一。
随后,他又提到“磨镜”,让我们把心上的污垢一点点抹掉。
再就是宁王反判,在这一整个期间,体现出了阳明的“仁志勇”,接着阳明提出了知行合一。最后,阳明提出了“致良知”三字,让儒家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接着就是在晚年,平判了思、田后,阳明死在了回家的一条小船上,死前无遗言,只说到“此心光明,亦复何言”!
那反观大课程对我的影响。
像阳明青年时期的“五溺”,我可以说是错过了,但来到贞元,让我明白了,做任何事背后要有“意义”。
就比如舞蹈,我在舞蹈上有天赋,但如果让我以后走舞蹈这条路,我的心是不坚定的,我不知道我未来到底要干什么。可在跟春燕老师对话过,我会去深入每个舞种背后所包含的意义。就像这次音乐剧《身在高地》,他们跳的舞,是否跟他们的习俗、精神有关,他们想表达什么。
同时还有,每个周末我都会和我那在公立学校的好朋友聊天。我有追问过她,关于方向之类的问题。但很显然,她并不理解,她不知道这背后想表达的是什么?她往往告诉我的答案就是,想考个好高中,好大学,为了将来留一条后路。
可对于我来讲,我真心的想过,其实考个好大学,好高中对我来说,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要找到那个,我向往的方向,因为其实在你为这个方向努力的过程中,好高中、好大学这类的问题,是不用考虑的,已经包含在里面了。而就算没有这些途径又如何?我也许可以换一种方法,去继续实现自己的方向!
所以,继续不断的反省自己的心,去“磨镜”吧!看看这颗心是不是带了方向和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