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铁生《消逝的钟声》阅读赏析与思考
这是考试中的一道大阅读题,对于初一的孩子理解起来有点难,讲解的时候就慢了下来,和孩子们一起交流对文字的理解与思考。讲完了,整理了一下竟成一篇。我的文字和几个孩子的阅读笔记一起,录如下,作为阅读和思考留痕。
史铁生的小说驰名文坛,同时他的散文因睿智、思辨和真诚的底色而为众多的读者喜爱。在散文中,他往往以一颗悲悯的心和庄严宁静的姿态来关照这个世界。有时候我也残忍地想,是不是因为其身体的残缺,使他更加拥有宁静的内心。因为生活空间的局限,使其拥有更广阔、深沉、博大的心灵空间?使他能够站在思想的高处,对生命、信仰、爱和死亡进行不断地追问、思索和自我超越。正是这种顽强面对现实生存困境的勇气,使他的散文拥有独特而深厚的魅力。
结合我们读过的《我与地坛》来看,史铁生特别喜欢采用自言自语的心灵独白模式来倾诉自己内心的情感。急切地追问、忏悔式的自审和理性的思辨,这些因素既增加了散文表达的深度和宽度,也清晰勾勒出作家从生命绝境突围时的心路历程。
《消逝的钟声》怀旧但不伤感,悠远的往事回忆之中,有一种教堂钟声一般的平和和与通透,给人哲思,也使人平静。
从幼小的“我”站在台阶上“张望”到走下台阶穿过人来人往的小街,路过的小吃摊,骆驼,带着我的奶奶,看似平淡随意的文字,给人实景的真实,对童年往事的还原做了充分的叙事铺垫。在记叙中,叙事角度的转换暗含了不同年龄对同一事件的审视,这也就是我们在《朝花夕拾》中所学到的儿童视角与成长的回望与思考。三处写景:“荒疏”“凌乱”“稀少”写出了景色的凌乱和荒疏。败叶的“滚动”写出了动感,麻雀和灰喜鹊的叫声增添了生机。夕阳与背景,写出了庄严感。对琴声浓墨重彩的描写,写出了儿童的欢快和内心的清澈,以及对未知世界的欣喜和盼望。
钟声就在这个时候响起。之前的记叙和描写都可以视为是铺垫,此刻表现出中生对我的瞬间的影响和精神的洗礼,景色变得沉静。世界似乎在一瞬间安静了下来,一切景语皆情语。经历了音乐的洗礼,心情已有了变化,而后来钟声又消失了,多么让人遗憾。多年后,他乡偶遇,钟声不改,但听钟声的人经历了多少人世的沧桑。
这钟声从教堂的尖顶之上发出,也来自思想的天空,从无到有,从瞬间的相遇,再到惆怅的消失。消失的是什么?永不消逝的又是什么?消失的是瞬间的钟声,永在的是心灵的回响。这钟声里,既有对美好童年的追忆,有对亲人的真挚的怀念,又有对故乡的瞬间的唤起,故乡总是与童年和亲人相关。经年之后,故乡已不是地域,不是时空,而是精神的家园。
结尾处对故乡的精彩阐述,使文章再起波澜。若说钟声中来自思想的天空,使人心灵震撼,那故乡永在思想深处,如尖顶之上的夕阳,看似隐去,实则永在。又如落叶,看似落去,实则归根,一经唤起,故乡将变得辽阔无比。任何地方都可以成为故乡,消逝的钟声,其实是永不消逝的钟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