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是2024.10.7,上午10.30,记录国庆看的电影《抓娃娃》。
之前影院上映时,网上就热评过抓娃娃这部电影,但我不太感兴趣,所以没去看,这次十一在家没事,下午看了这部喜剧电影,同时也是一部教育电影。
类楚门的世界
第一眼觉得,这是一部楚门的世界中国版,设计好的生活世界,周围都是演员,连奶奶都是一位专业教育人士扮演的,目的就是为了让娃娃从小得到“专业”的教育培养。
不过与楚门的世界不同,这部电影中的世界是部分虚拟部分现实的,又是是孩子的学习环境是真实的,因此又与虚拟世界矛盾重重,从而引发许多笑点。
如果再仔细想,为什么电影要构造这样一个虚拟的生活世界呢?为什么不干脆全部隔离变成一个完全虚拟的世界呢?
一部分原因大概是不允许,尤其是义务教育法规定的;还可能是,虚拟与真实是对照的,才会产生剧情的冲突,激化剧情发展。
为什么要构造这样一个虚拟世界?
在电影中,有钱的爸爸回忆里提到,娃娃从小被娇养,直接变成了“球”,按这个节奏未来基本就是废了,但是如果按照他自己的成长轨迹,吃苦耐劳,坚强的品质,就会像自己一样成功。因此,富养不如穷养,让娃娃再走一遍爸爸的成功之路,这是“最好的家庭教育”。
因此这个虚拟世界就出现了。
如果按照这个思路,合不合理呢?
这里其实有好多个关键信息:富养和穷养?;如何富养?如何穷养?;什么样的人生轨迹是娃娃应该经历的?;什么样的家庭教育叫成功?
电视节目“变形记”里也曾有过富家子女去体验生活,改变自己的人生轨迹的案例,但这背后绝不仅仅只是富养和穷养不同的方式,背后关于“人的品格如何养成”是没有完全呈现在节目中的,我没看过完整的电视节目,只看过片段,记得一个富家子由于不喜欢偏僻的新生活,徒步几天试图逃离,这种坚韧的品质,绝不是突然有的的,只不过曾经富裕的生活里不需要展现出来,而这种品质也一定是家庭氛围的熏陶和培养的吧?
而那个试图逃跑的富家子寄宿的新家,也让他感受到了爱的力量,奶奶会在门口一直等他,锅里放着温热的饭菜等着他回来,而弟弟妹妹则跟着他一起走,或也一直等着他,这样的关心和等待背后体现的爱,是另一种教育。后来我记得他就没有再选择逃跑了,而是在家陪着奶奶和弟弟妹妹,一起干活和生活。
这说明,穷养和富养都不是绝对的错,在不同的方式中,一定会有无法面面俱到的地方,不能说为了要达成“成功的教育”而选择某种一定的途径,毕竟成功对每个人而言都是不同的定义,穷养能成功,富养也能成功,只在于娃娃自己对未来的选择。
在这个虚构的世界里,父母应该是什么样的?
在教育的过程中,人为的设置一些困难,让娃娃去挑战,这是一种教育方式,我个人觉得是挺不错的,可以摆脱依赖、发展问题解决能力。
在这个过程中,父母应该做什么呢?24小时监控?刻意制造一些洗脑的言论?两张脸?
在这部电影里,有值得学习的地方,但也有许多值得思考的。
对每个人而言,我们应该都无法接受自己的一举一动被人监视和监控,因此在教育过程中,一举一动都监控着、监管着,这本身是不合理且让人不适的事情,给予娃娃成长空间才能发展更健康的人,但这个空间如何把握,我不知道,需要亲自实践后才能说。
除了时间和地域空间外,言论的空间也是一样的,电影中的洗脑情节真的让人不适,无时无刻不用一些语言驯化娃娃,让他在某种程度上被驯服得太过乖巧,一定程度上已经按照了父母的要求在成长,按照一个父母制作的模子,但这真的是对的吗?当我们被教育“小孩子要孝顺、要读好书”的时候,他知道这是什么意思吗?我想只有孩子自己去经历后,才可能明白这些所谓的道理,而只有自己提炼了经历背后的经验,才能真正身体力行地去做这些道理,因此说不去做,父母的言传身教,更有意义(但前提是,父母的言传身教,也是真实的)。
还有就是父母在教育过程中的脸,许多家长都喜欢对着孩子是一张脸,背着孩子是又一张脸,当我们教育孩子不玩游戏时,家长是否也能放下手机游戏机呢?当我们教育孩子节俭是美德时,家长是否也能做的到呢?
如果家长始终两张脸,聪明的孩子总能发现父母的漏洞,从而产生怀疑,为什么爸爸妈妈说的和做的不一样呢?有了怀疑,就会有思考,接着开始形成自己认为对的方案,也开始两张脸,一面这样做,一面那样做。
因此,在教育孩子这件事上,家长是非常关键的,可以制造困难、可以为了教育而设计某些场景,但家长自己首先是保持一致性而非双面性的,要身体力行地真实去做而非演戏,还要给予成长一定的空间。
抓娃娃这部电影,我觉得最后最好看的是大儿子的生活经历,从不被认可到自我认可,将生活掌握在自己的手中,摆脱父母的阴影,这样的生活才是最恰当的合适的。
什么是成功的人生?
没人能为你定义,除了你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