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些天,偕朋友一行,慕名前往苏州古镇甪直,游览了几处名胜古迹。特别是,河港里清澈透底、缓缓流淌、不知归途的小溪水,给我留下难以忘怀的印象。
这河港里的清清流水,将我那飘飞的思绪牵引到浩浩淼淼的大海上空。
在这里,鸟瞰着无垠的大海,惊叹造物主的无穷魔力,是他创造了自然界万物中最平淡、最普通,但是,又是我们最离不开的物质。
这个神奇的物质,就是众生依赖的生命之源——水。
君不见,芸芸众生,哪个曾离开过水而独立存在?
众所周知,胎儿的生命,自精子和卵子结合那刻起,就由富含90%水分的营养物质为我们提供生长发育的能量。
这个营养物质,就是被称为“羊水”的液体。胎儿的生命未离开母体前的九个月中,一直被子宫里温暖的羊水保护着,通过胎盘来吸收“羊水”中的营养,来滋润着胎儿日渐长大的身体。
后来,呱呱坠地的婴儿,还是未曾离开过水的保护。
无论是炎热的夏天,还是寒冷的冬天,母亲和亲人们为了婴儿的身体保持洁净和干爽,天天会把婴儿放在盛有温水的澡盆里,用毛巾轻轻柔柔地擦拭着身上的每一块娇嫩的皮肤,之后,还要用如巴掌大小的一块柔软的小棉布,蘸上适量的爽身粉,为婴儿滑腻的肌肤均匀地涂上薄薄一层保护膜。
眨眼间,婴儿就长成活蹦乱跳的小顽童,一到夏天,门前的池塘就成了他们嬉戏的天堂。他们在此学会了狗刨式的游泳,池塘里的水清清凉凉,泡在里面,觉得舒舒爽爽。
长大后的他们,学习传统文化时,滚瓜烂熟地背诵了许多古代文人墨客,为讴歌生命之水而留下的许多美丽诗篇。
现摘录一首与水有关的绝美诗词吧。
《春江花月夜》唐代 张若虚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
原本古代的诗人咏水的诗千千万,为什么我独独选了这一篇,是因为在我们的竹桃苑群中一文友沐沐周根据这首诗的前半部分,凭深厚的文学功底及丰富的想象力,写了一篇《何处相思明月楼》,这篇优美的散文,犹如一小石块,投入我的心海,泛起一阵阵涟漪。故此,我特将张若虚的这首《春江花月夜》前半部分辑录于此,以备查阅和欣赏。
其实,那些古圣先贤们不光会用生花的妙笔描绘出水的千姿百态,而且结合水神奇的特性,联想到其它而写出意境深刻的诗句来。
如:“上善若水,厚德载物。”“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在这些诗词警句中由此及彼的引申和比喻,无不显示先人们非同一般的睿智。
古人就是这样通过变幻莫测的文字组合来赞美水,并由水的神奇联想到世间诸事万物的。
古人深谙咏水抒怀之道,让我不由得联想到写作之道上来。
我总是在想这样一个令人大惑不解的问题:为什么同样用的是中国的方块文字,有人写的文章显得干枯晦涩,像一块块支离破碎的冰屑,撒满了一地,让人不忍卒读。
相反地,为什么有的人写的文章如流水般灵动,让人读起来畅快淋漓,更有文笔功底深厚者,写的文章,那飞扬的文字,如空中点缀的朵朵白云,是那样的轻盈,飘逸,而文章的立意深刻隽永,使人读起来热血沸腾。
这时,我又想起另外两句诗来,“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由此可见,读书的重要性。源源不断的写作之“水”,除了自己的生活经历和体验之外,就是从大量的阅读中获取的。
那些文笔好的作者,之所以写的文章每一个字如同神助般,思如泉涌,汩汩而出,是因为他们通过博览群书,吸取了许多写作养分,并从中积累了许多写作素材。
所以,我们初学写作者,应像母体中的胎儿,通过胎盘(阅读)去吸收羊水(读物)中的养分。这样日积月累地阅读,通过日久天长的写作训练,一定也会写出人见人爱的美文来,就像初生的婴儿那般让人欣喜。
当然,我们要百般珍惜和呵护这可爱的“婴儿”,就像母亲为婴儿洗澡去污搽粉一样,去认真对待自己的文章,如哪儿该修改,哪儿该润色,都要一一慎重,不能掉以轻心。
这样坚持读书和写作,持续了一段时间,我们的写作水平一定有大大的提升和进步,就像初生的婴儿,通过营养的吸收和锻炼,也能茁壮成长为健硕的小青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