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重声明,文章系原创首发,文责自负。
祖上几十代人历经五六百年,都是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这样家庭出生的孩子,有机会逆袭翻盘么?
放在一般人身上是很难的,因为原生家庭的束缚太强悍,挣脱和改命难于上青天。
但是,历史上有一个人,却成功的从农民逆袭到了直隶总督,相当于现在的某个军区司令这样一个身份。他就是出生于嘉庆十六年(即1811年)的晚清重臣曾国藩。
《曾国藩传》重点呈现了曾国藩个人的心路历程,还有他逆袭人生的诸多坎坷。这对于普通人如何在顺境中保持自省和警觉、逆境中如何追求自我发展和完善,有着极其重要的参考价值。
曾国藩作为世代农民家庭出身的孩子,如何实现逆天改命的呢?
逆袭人生的起点: 爷爷的觉醒
一个家庭的改命,需要至少三代人的努力,曾国藩家族的改命要从他的爷爷曾玉屏说起。
老曾家一直务农,到了曾玉屏这一代呢,发生了一件事:曾玉屏本人意外做了人家教育孩子的反面教材。他大受刺激,立志要改改曾氏家族的基因。
曾玉屏开始认真种地,并且扩大生产规模,开展多种经营,购置更多的土地,增加家族优质资产。奋斗几十年,曾家成功进阶到小地主这个阶层。
阶层的跃迁,家产的殷实,曾玉屏首先想到的就是花重金给儿子曾麟书请家教,让儿子读书考官。
可惜曾麟书不是读书的料,从十几岁考到四十几岁,头发都白了,秀才都考不上。曾玉屏不死心,他把希望转而放在了孙子曾国藩(原名曾子城)身上。五岁就给曾国藩开了蒙。
虽然曾国藩考秀才之路也不太顺利,连考了7次才中了秀才。之后,一路开挂,考进了翰林院(相当于现在的教育部+社科院,也相当于中央书记处或者中央秘书处),做了京官。
至此,老曾家通过三代人的努力奋斗,成功从曾玉屏的农一代到了曾麟书的农二代+文一代,再到曾国藩的农三代+文二代+官一代。
曾氏家族的基因从此改写——曾家也能出文人,也能入朝为官了。
爷爷曾玉屏的觉醒和奋斗,为曾氏家族的逆风翻盘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曾国藩的奋发图强和忍辱负重,成为世代农民之子逆袭的榜样。
逆袭人生的转折点: 脱胎换骨
曾国藩进入翰林院,很快就陷入了深深的自卑中,为什么?因为他身上没有学者的气质。翰林院的翰林们虽然是京官,但是,他们并不以官员自居,而已学者身份自重。
曾国藩是农村的小伙子,凭着自己的顽强精神考进了翰林院。他的读书范围仅限于考试用的书,也就是现在的教材类和教辅类的书籍。因此,他的文学素养、学术修养等方面几乎为零。
其他翰林们多是城市家庭出生,有比较广泛的阅读和见识,有学者应有的风范和气质。他们眼中的曾国藩,活脱脱的一个土包子、乡巴佬,一口的湖南方言,举手投足都让人看不起。
另外,曾国藩的性格上还有很多缺点。比如:生活不规律、爱到刑场看杀人、脾气暴躁、夸夸其谈、好色等,都是令翰林们十分鄙视的缺点。
曾国藩很苦恼,怎么才能去除自己身上的粗鄙之气,拥有学者的气质呢?他在认真研读了王阳明的《传习录》后,豁然开朗。向圣人看齐——多读书、研究理学经典,增加文学修养;广交友开阔眼界,规范自己的一言一行,提高个人修养。
但是一个人的性格形成是多年的习惯总和,要改变谈何容易?
曾国藩下狠心要改变,于是他用了三招制约自己:第一招是写日记,记录自己每天做的事情;第二招是自我反省,时常提醒自己、鞭策自己;第三招最狠,就是把自己的日记发朋友圈。
当然,清朝没有微信,发不了朋友圈。曾国藩将自己的日记给朋友们看,就跟我们把自己的flag或者行动计划发到朋友圈一样,让大家监督自己的有没有做到日记里的内容。不给自己留退路。
曾国藩最要脸面,把自己的日记跟朋友们看了,自己如果做不到就是很可耻的事情。于是,曾国藩在自律加他律的双重标准下,他的气质渐渐发生了变化:戒烟、夜不出门、不与人吵架......
曾国藩凭着他坚韧的性格,用自己脚踏实地的行动,一点点洗刷掉了身上的粗鄙之气,彻底的脱胎换骨。
逆袭人生的坎坷:伤痕累累的为官之路
曾国藩的科举之路算是很顺利的(除去他的考秀才那部分),为官之路却走得坎坷艰难,而且伤痕累累。
道光皇帝很欣赏曾国藩,所以,曾国藩在自我修身和多读书后,在翰林院的发展特别顺风顺水。十年七迁,连跃十级,创造了升官速度的奇迹。
但是,到了咸丰皇帝时,曾国藩的直言进谏得罪了咸丰。官场上,曾国藩对官员们的不作为、混日子看不惯,他因此也得罪了不少京官。他一度想辞官回老家侍奉家中父母,却被老父亲曾麟书拒绝,要他在京老老实实做官。
因为太平天国运动,曾国藩一个文官竟然阴差阳错搞起了带兵打仗,从零开始创立湘军。开始的行动太猛,差点被兵痞杀了,而且在长沙遭到各方官员的挤兑,曾国藩有劲无处使,还处处碰壁。
靖港水战的失败,损失惨重,曾国藩羞愤难当,跳水自尽,被身边的护卫及时救起。九江战场上的失败,曾国藩差点成了太平军俘虏,再次投水自杀,幸被救起。
曾国藩在多次与太平军的战役中取得了许多的胜利,但是有两次几乎丧命,最后还被拿掉了兵权。国家遇到危难之时,再次启用曾国藩,他二次出山。
无论是通过“结硬寨、打呆仗”的战术屡获胜利,还是与大清帝国最有权势的人的恩怨纠葛,还有遭遇恩将仇报的沈葆桢、与左宗棠的恩怨情仇等,曾国藩都艰难地化解和度过危机。
湘军平定太平天国,曾国藩功不可没,却也让曾国藩认识到了当时清政府的无能,官场的污浊与腐败。仅凭他一个人的努力,根本改变不了大清的颓势。
为官二十多年里,藏着诸多曾国藩无法与外人道的伤痛与愤懑。谁的逆袭不带伤?曾国藩的逆袭人生却是伤痕累累,冤屈无数。
逆袭人生的微光:灯枯之前的托举
大厦将倾之际,个人的力量是微不足道的。
曾国藩是汉人,一生忠心于清廷。为了清王朝,他可以说是呕心沥血,披肝沥胆。但是,清政府并不真正重用他,而是把他当成救急的棋子,平衡官场的工具。
曾国藩本人身体并不好,为官多年,一直带病工作。官场里的经历,身累心伤,他已经疲惫不堪,心力交瘁。
曾国藩耗尽了一生的精力,暮年才恍然觉醒:清王朝的腐朽程度,早已不是凭一个人可以力挽狂澜的。烂到根里的清政府,只有灭亡一条路。
曾国藩后期的政治生涯,核心目标是兴办洋务,强盛国力。曾国藩在生命的尽头,用尽全力,在洋务上做了一件大事,算是灯枯之前的托举:那就是奏请派出第一批官费留美学生,推动这个古老而多灾多难的国家向前走了一步。
1872年8月11日,第一批三十名幼童,远赴美国留学。如此大规模派人到国外留学,在中国历史上还是第一次。这一天,距曾国藩去世正好五个月,这是曾国藩临终之前为国家办的最后一件大事。(摘录于《曾国藩传》第十七章)
《曾国藩传》呈现了曾国藩完整的一生,年少时的勤奋苦学、逆袭成功,青年时的一路开挂、高光时刻,壮年时期的跌跌撞撞、崎岖坎坷,老年时的鞠躬尽瘁、深谋远虑。
总结起来,曾国藩的人生是壮志未酬的,也是痛苦多磨难的。这样的人生大约没有人愿意复刻。
可是,在曾国藩身上有许多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的地方,他的勤奋学习、他的修身自律、他不拘一格提拔人才的胸怀,他始终如一忠于自己信仰、忠于自己国家的精神,对于现代的我们,都是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
《曾国藩传》作者张宏杰,知名历史学者,复旦大学历史学博士,清华大学博士后,曾在《百家讲坛》主讲《成败乾隆》,大型纪录片《楚国八百年》总撰稿。二十多年的写作生涯中,写得最多的就是曾国藩。
张宏杰为了写《曾国藩传》,收集了大量关于曾国藩、湘军及晚清政治史、社会史的研究资料和成果,完成了对曾国藩多个侧面的分块式解读。
著名作家莫言说:张宏杰的笔总是能如此轻松地割开时间的帷幕,让那些本来离我们极其遥远的历史人物的气息甚至体温扑面而来。
从曾国藩出发,我们可以更深地了解中国传统思想史,了解晚清政治史和社会史。无论从历史角度,还是从文化角度,《曾国藩传》都是一本值得仔细阅读的人物传纪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