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去香格里拉是十年前了,而读《消失的地平线》却是刚刚。
这本书有种很奇怪的感觉一直萦绕脑际,可以称之为“诡异”。一群来自五湖四海的人,以各种各样的机缘进入香格里拉,却不约而同的选择留下来度过余生。究其原因,我总结有下面两点理由:
首先,此处实属世外桃源,风景秀丽、无以伦比。书上是这么说的:
突然之间仿佛进入到一幅无比美妙的风景画图之中 。这里由一个柱廊的阶梯通向一座花园 ,园中有一池盛开的荷花 。荷叶密密麻麻 ,望去像是铺着一层湿漉漉的绿瓦地板 。四周岸上陈列着一组姿态各异的黄铜兽像 :有狮子 、龙 、独角兽 。这并未对周围祥和的气氛有丝毫破坏 ,反而更增添了几分宁静 。整个景致布局完美 ,如画一般 ,令人目眩神迷 ,流连忘返 ;没有夸张和浮华的装饰 ,也没有刻意的争奇斗艳 ,就连高悬在蓝瓦屋顶上方的无与伦比的卡拉卡尔山顶峰似乎都服服帖帖地归顺于这副精致典雅的天然画卷 。
其次,由于环境恬淡,身心安宁,且由于山里有金矿,生活条件决然不差:一日三餐有人照料,洗澡淋浴抽水马桶跟星级宾馆一般,图书馆音乐厅一个不缺,甚至远强过普世大众的水深火热。最重要的是,里面的人习得一套修炼大法,使得人人延年益寿,百岁老人看上去都跟三四十岁一般模样,创始人更是两百多岁依然健在,谈笑风生、姿态优雅。当然,长寿只在此处有,如果一离开这块风水宝地,人会马上变成真实年龄的模样,迅速老去、死掉。从这个角度看,谁会愿意回到日渐衰老的人世间呢?书上说男主初入香格里拉所见所闻:
稀薄的空气配上天空的蓝色 ,有如梦幻一般 。他的每一次呼吸 ,都有如被麻醉般的沉静。
点睛之笔是“麻醉般”。这样的天堂,不仅仅是“沉醉”,甚至于“麻醉”。
现在问题来了:这样的仙境,为何另一男主马林森始终想离开呢?如果说马林森是年轻人,无法忘却尘世的亲人和未婚妻,那么已在香格里拉多年的美女罗珍又为何要离开呢?要知道她在尘世的岁数已经九十多了,在香格里拉依然如芳龄十八的少女,如果出得山门马上会变成百岁老太,她又是何苦呢?
詹姆斯·希尔顿(James Hilton)笔下的“香格里拉”应该描述了一个“乌托邦”吧。阿道司·赫胥黎(Aldous Leonard Huxley)1933年发表了大名鼎鼎的《美丽新世界》,跟《消失的地平线》同一年。虽然都是“乌托邦”,与香格里拉不同的是,“美丽新世界”里面的人们完全放纵自己,性是随时随地的,迷幻剂也是定量供应的,如同罗马统治者给予人民“马戏和面包”一样,统治者轻而易举的创造了失智者的“天堂”。香格里拉里面虽然没有性,没有迷幻剂,可是渴求长寿安宁的人们,依然无法自由自在,因为只要离开就是衰老和死亡。从这个角度讲,这里跟牢笼也没有大区别。
不能离开的天堂,是地狱。
所以如果马林森是靠着年轻人的勇猛,误打误撞离开了“天堂”,罗珍应该算真正的觉悟者吧,她知道香格里拉其实是地狱,所以宁愿瞬间老去,也毫不犹豫的选择了逃离。然而,大部分的人还是愿意在“天堂”假装自由自在的度过余生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