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克菲勒在写给儿子信的里有这样一个小故事: 同样都是石匠,都在雕塑石像,如果你问他们:“你在这里做什么?”他们中的一个人可能就会说:“你看到了吗,我正在凿石头,凿完这个我就可以回家了。”这种人永远视工作为惩罚,在他嘴里最常吐出的一个字就是“累”。 另一个人可能会说:“你看到了吗,我正在做雕像。这是一份很辛苦的工作,但是酬劳很高。毕竟我有太太和四个孩子,他们需要温饱。”这种人永远视工作为负担,在他嘴里经常吐出的一句话就是“养家糊口”。 而第三个人可能会放下锤子,骄傲地指着石雕说:“你看到了嘛,我正在做一件艺术品。”这种人永远以工作为荣,工作为乐,在他嘴里最常吐出的一句话是“这个工作很有意义”。 三种不同的工作态度,其背后核心是对职业认同感不一样,有人把工作当作苦差和压榨,有人把工作当作养家糊口,而有人则赋予工作以意义,高层次的职业认同来源于在工作中的胜任感、报酬以及满足感(意义),并能把工作纳入到整个人生故事中,且认同这个故事。
如果把热爱程度从低到高作为x轴,赚钱程度从低到高作为y轴,最理想的工作当然是在第一象限:既赚钱又热爱的工作,最糟糕的是是第三象限:不赚钱也不热爱的工作。 在这个自由择业度比较大的社会,一般来说,事情不会那么糟糕,一生守着一份不赚钱也不热爱的工作;也没那么理想,一开始就拥有一份既赚钱且热爱的工作。 处于第四象限的人大概都是理想主义者,能够坚持做一份热爱但难挣钱的工作。绝大多数普通人都在第二象限徘徊,守着一份不热爱但是赚钱的工作。 我觉得,大部分处于第二象限的人,并不是不想找一份既热爱又赚钱的工作,但是有3种可能性限制了他们:1. 热爱的事情不赚钱,所以他们选择了赚钱不热爱的工作;2. 以为自己选择了热爱且赚钱的工作,工作之后,热情消耗殆尽了;3. 根本不知道自己热爱什么。 传教士的人生固然理想,但是不是所有人都能像传教士一样有坚定的信仰。 不过,即使现在的工作并不是处于第一象限,也没什么关系。工作可以换,热爱可以找寻,最怕的是对自己所处的位置不自知,一旦发现了自己的工作状态与理想情况不符,一旦想要改变,一切都还来得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