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今年幼升小出了新政策,民办公办只能二选一。我这个一贯淡定的妈妈也开始渐渐焦虑了。如果心仪的素质教育的民办学校考不上,门口的对口小学又招满了,孩子该到哪里上学呢?
焦虑的情绪会传递给孩子。当我在辅导娃做简单的算术认字时,看到娃在书桌前多动症一样,不停的戳橡皮,拉抽屉,一个字反反复复都记不住时,好几次内心被一股失望恼怒焦虑驱使着,不由自主的对娃说“你真是个猪脑子”时,我意识到,是我自己该去号脉抓药了。
有熟悉的妈妈会问,你的正面管教和游戏力呢?之前在对娃学习兴趣方面不是很管用吗?
没错,游戏力和正面管教在之前零零星星学些知识的确挺管用。每天早上一起床就看到白板上新添了几个萝卜和坑,抑或是鸟巢和蛋,对应着不同发音规律的拼音和字,小朋友总是饶有兴趣的飞快的刷好牙然后来给它们连线。然后我们一起击掌庆贺游戏成功。
可是,要知道,所有的好的管教方法都只能是大脑平静愉悦的时候才能施展的。当大人处于焦虑的时候,控制理智思维的“大脑盖子”被掀开了,哪里有能够很好的自我觉察和分析问题呢?
我之前担心自己会因为学习问题去有意识无意识做孩子的“舀水人”,很早就让她记住“如果有人说你笨,说你猪脑子,那么她在那时那刻,自己就是个猪脑子了。因为她没有看到更多更好的方法。”
这不,当我真的对娃说了“你真是个猪脑子后”,孩子眼圈红了,然后委屈又不解的看着我说“妈妈,你不是说过,说人猪脑子的人,自己才是猪脑子吗?”
刚才因为娃不专心的态度还有总也教不会的问题产生的怒火和失望这是仍然盘旋在胸口,可是面对娃的质疑,理智告诉我,应该和娃诚恳的道歉了。
我试着用带点戏谑的语气,又重复说了句“你可不就是个猪脑子吗?”,想以此缓冲点前面那句话的杀伤力。(游戏场景下的“攻击”会让你表达“攻击”的同时,也缓冲了攻击的破坏力)
孩子马上撅着嘴,对我说“你说我猪脑子,你才是猪脑子。”
我们唇枪舌剑来回“攻击”一番,最后演变成一番笑着互怼。最后,我搂着她,诚恳的对她道了歉。同时,我意识到,得去好好面对自己的问题了,我究竟在焦虑什么?
02
我试着梳理一下焦虑的源头,也许是身边的家长都在说,之所以要给娃“鸡血”,是因为初中升高中很严酷,只有一半的孩子能升入高中。而只有进一个好的初中才能提高进高中的概率。以此类推,进入好的小学才能有更多进入好初中的比例。
小学入初中没有统考,所以很多初中招生就需要看那些奥数方面的能力,据说这是评定人的数理逻辑思维的重要考量之一。又听说很多学校为了升学率,都鼓动孩子去读奥数。
以我对娃的了解,估计她和奥数多半会是彼此生厌的,那怎么办呢?如果学校的指挥棒都是如此,那我一心渴望给娃的素质教育、快乐教育还何处去寻呢?
我的高中老师,如今在上海一所非常著名的中学常务副校长十多年,退休后在上海一所著名的民办初中做校长。在我们所有同学的心里,他一直就是偶像一般的存在。我决定去和他聊聊,探探升学的真相,也希望能给自己的焦虑去去火。
两个多小时的谈话中,他给我开的药方是“顺其自然”,对我震撼最大的一句话是“做教育,有三个层次。第一,教知识。第二,教方法。第三,调整孩子的生命状态” 。
03
启发一:调整孩子的生命状态
什么是调整孩子的生命状态呢?老师说了很多例子,让印象深刻的有这么几个。
比如说你是一名物理老师,你可能会觉得传授知识非常重要。杠杆原理,如果没有老师阐述理论,那你可能只是用在挥舞锄头锄地上面。如果有老师阐述方法,你可能就把杠杆原理用来造桥了。
这话貌似一万个正确。可是,除了阐述理论,还有什么是更重要的呢?那就是对造桥的渴望和憧憬啊。就如同,你想让一个人学会驾船,只要让他向往大海就可以了。
再去推想一下,在有学堂有老师之前的数千年里,第一座桥又是谁,靠什么造的呢?
激发孩子对学习的意愿和渴求,这不就是一种调整生命状态的方式吗?
很多如同衡水中学一样“壮观”的高考誓师大会场面,还有那些高考结束以撕撒作业本试卷来庆祝发泄的场面,传递出的又是什么样的生命状态呢?那些寒窗苦读的岁月究竟能不能积攒出一点人生的厚度呢?
联想到我自己还有很多父母反映的孩子学习时“不专心”、“不好学”的问题,很多不就是娃的状态需要我们帮助调整的时机吗?而我们在焦虑时是如何调整孩子的状态的呢?是在往前推娃一把,还是在向后用力拖娃呢?
还有一个例子。一名初中生作业没交,被老师请到了办公室问一问情况,被我的老师遇见了。他和这位学生温和的聊起了通常作业没带的几种可能情况:忘了写,不会写,忘了带,布置的是哪题都忘了……
然后他看着那个同学的眼睛,问他可能是哪一种情况。那位同学面对这一番细致的分析,如实的选择了“不记得布置的题目了”。
接下来迎接他的是一根竖起的大拇指,鼓励他的坦诚和勇敢,鼓励他的担当和负责任,还有对他一如既往的信任。
这样的场景,早在20多年前我就经历过。我记得那一次,我睡过了,一路骑车狂奔,路上又像串蚂蚱一样,遇到了好几个迟到的同学。当我们披着被风吹的散乱的头发,涨红着脸站在教室门口时,我的老师也是这样,看着我们的眼睛,轻描淡写一般的问我们为什么迟到了。
我站在最前面,背负着第一个回答的责任。我的脑海里当时闪过四五种答案,同时在权衡其中的利弊。但是最后,面对老师信任的眼睛,和基于对老师的了解,我红着脸低声说“我睡过了”。
接下来,身后的那一串迟到的“蚂蚱”也纷纷红着脸,低着头说“我睡过了”。
正当我们等待着老师会有什么样的批评时(老师是一个很注重诚信守时的人,当时又是高三学习最忙的时候),只见老师双手一拍(当时着实吓了一跳),然后伸出大拇指,微笑着对我们说“太好了,我今天很高兴。你们都没有因为一次睡过了这么一件小事去选择掩饰说假话,而在你们的内心沾上尘埃。从你们跑得气喘吁吁,批头散发的样子,我知道你们已经在为这件事感到自责,付出代价了,相信我不用多说什么,你们也知道不要再睡过了。现在回到你们座位上吧。”
隔了20多年,我还是能够清晰记得当时自己的感受。一颗心从七上八下变得成小鹿乱撞一般,激动,兴奋,自豪,难以置信……
这件事我之所以能记得这么清楚,是因为从此以后,我撒的谎越来越少,我觉得我也可以做一个敢于为自己的错误承担责任的人了。在这之前,身为一个众望所归的标准的“好孩子”,犯了错,很多时候我会去想办法掩饰和推诿的。
这,不就是调整人的生命状态吗?
作为一名老师也好,家长也好,我们很多态度和言行其实都在影响孩子的生命状态。错误,可以把孩子钉在“耻辱柱”上,也可以让孩子找到更多的内在力量,这都取决于我们如何去看待和调整孩子的生命状态。
04
启发二:教学目标vs学习目标
每位老师备课教研时,都会有一个“教学目标”。我们在做正面管教讲师和SEL儿童情商技能讲师时,也会有这么个教学目标。
我们家长给孩子辅导功课时,其实也有个隐形的教学目标的。
那么,这个教学目标是从谁的角度出发的呢?仅仅是老师觉得重要的,想要输出的?还是从孩子的角度上看,是孩子需要的,能接受的,会应用的呢?
比如教授表面积时,学习目标是什么呢?让孩子了解表面积的计算和生活中的应用,这算吗?
回顾生活中,我们能用到表面积计算的地方有多少呢?计算涂料的数量,墙纸的数量?是的,那的确是要用到表面积计算。但是,你得同时教会孩子那里还有人情的一面。因为如果你算的刚刚好,那油漆工一定不会开心。
还可以怎么设置合适的学习目标呢?
比如这样,可以用一张卡纸,让孩子们分组做成不同样子的盒子,然后丈量计算出表面积,再往里面装满米,称量米的重量,也就是一个体现体积的生动的指标。把米的重量除以纸盒的表面积,数字大的一组得奖。当然,完成的各组都会有小奖励。
在这个学习目标下,孩子们热火朝天的行动起来。然后,孩子们自然又产生了新的问题和好奇,什么形状的盒子能装下更多的米呢?于是他们又自动研究起了表面积和体积的关系。
这让人不得不感叹,一个好的学习目标的设置,会那么巧妙而自然的引起孩子们的好奇和探索欲望。你无需做什么,孩子自动就会探求知识。这是多好的教育啊。
主体的改变,让教学目标转化成合理的学习目标,会让孩子更容易也更乐于学习。
明确了学习目标,再反思我们在孩子学习的过程中,那么多事倍功半,让孩子使出浑身解数来抗拒的内容,究竟是我们的“教学目标”呢,还是合适的“学习目标”呢?
05
启发三:捡起你身边两尺以内范围的纸团,那就是爱国
我的老师最不喜欢讲那些空泛的大道理,他跟他的历届学生们都会说这么一句话。“什么是爱国,你把身边两尺以内的纸团捡起来,不推诿是别人扔的,这就是爱国了。”
把身边的点滴小事,和做人的格局情怀联系起来,让人对容易忽略的小事也能肃然重视,慢慢积累成一种态度习惯。不得不佩服,我的老师真的很会“戴高帽子”。
我昨天回来试着和晨晨用这方法。晨晨吃饭总像种地一样,地上桌上撒很多饭,扔一堆擦小油手的纸巾,吃完了也不主动捡(我的确没有强调过这个习惯啊,知道焦虑从何而来了吧)。
昨天吃饭时,我把这个爱国的道理用问题的方式去问她,然后再告诉她这个出乎意料的答案。看的出来,小朋友也被震惊到了,然后赶紧自己把桌上的纸巾都扔进垃圾桶。
以前听说老师在招新生时,会故意在操场上放一些纸团什么的,考察孩子的习惯。说实话,这真比临时抱佛脚的学拼音认字思维要考验人。能通过的孩子相信一定也是真素质教育家庭出来的娃。
06
启发四:为什么要竞争?
当我在跟老师说到将来可能因为擅不擅长奥数,在面临的竞争中处于劣势时,老师反问我“为什么一定要竞争呢?”,然后和我说起了人的八个维度的能力,数理逻辑能力只是一个维度而已。
细想想,可不是吗?现在的社会也好,将来的社会也好,一定要靠竞争才能生存吗?有多少人不正是在靠成就和辅助别人、靠共赢得到了友谊和信任,也得到了发展和自我实现的机会吗?
我们从小到大接受到的“竞争论”真的是“坚不可摧”,我这个在课堂上给孩子们讲“共赢”的人,却自己那么容易就被“竞争”的氛围传递了焦躁。
我高中时的一位同窗好友,他太太也是我的好朋友,孩子也要面临幼升小。昨天我们三个人一起去找老师取真经。中间,我们两个女的好几次被老师说的故事和举的例子震撼感动的眼眶带泪。
有的案例我们过后听来都感到那样撼人心扉,对现场的孩子来说,那一定更是能记住一辈子,甚至改变他的态度和习惯的里程碑一般的事情了。
07
刚才和老师聊天,我如实对他说,“您说的顺其自然,细想后还是觉得不行。因为您描述的这样能带给孩子自信和情怀,点燃孩子兴趣,能调整孩子生命状态的教育,就像唤醒了我们对大海的渴望一样,可是大海在哪里呢?”
片刻,老师回复说“人要有理想,与寻找一个理想的环境是两回事。”
可是,谁来点燃孩子理想的火种,和保护火焰的温度呢?
饶是我这样学习过,可是很多理念还没融入血液的家长,还时不时会做出扑灭孩子理想和信心的火焰的蠢事来,也需要时时自省呢。
回归到我最初的焦虑上。我明白了,我焦虑的其实不是成绩,不是哪所学校能进更好的初中。我其实焦虑的是我给孩子的教育中,很多习惯还有态度的培养还是不够,孩子可能因为一些习惯和态度的问题将来受挫。而这些习惯很多是我自己不具备的,就会总想往外求,比如想去理念更好的民办小学,孩子在那里会更热爱学习和探索,更独立自主。可是又怕考不上,往外求不得就会心生焦虑。
我闷头想了一会儿,决定还是让娃监督我前行吧。既然没有理想的环境,就让孩子戴上思辨的眼镜,在我这三脚猫功夫的妈妈的陪伴和摸索中找到自己的方向吧。就像我早早告诉她的要保护好自己的“水桶”一样,不要轻易被别人舀了自信的“水”去。
人格教育远重于知识的教育,而人格教育,言传身教远胜于书本。还好,虽然我其他能力着急,可是勇于认错这一项我是合格的。
孩子,就像你红着眼睛怼我的那样“说人笨的,自己才笨呢”,我并非因为是大人,是妈妈,就一定时时比你聪明,一定不会做出愚蠢的事。
是非对错的判断标准,你那里放一份,我这里放一份,还有一份等我们每次冲突冷静后细细复盘,没准能有更适合的。
所以,成长的道路上,不是我带着你前行,而是我们一起牵手同行,谢谢你一直那么容易的接纳和包容一个“傻妈妈”的错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