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一篇文字里,我记录过针对不同的书、不同的作者,我们有不同的交流方法。我们在阅读书籍的时候,就是在和一个人交谈,浅尝辄止也好,深入了解也好,透过书籍,我们每一天都在发生着变化。喜欢梁文道先生的那一句话:每天睡眠之前的最后一刻,是一本书在陪伴我,今天的最后一刻和我对话的就是这本书,它在不断地改变我,直到临睡前我都在被改变。于是第二天早上起来的时候,我是一个新的人,和昨天不一样,就因为昨天晚上的阅读。
在这个快餐时代,我们都习惯于喜欢速成、想通过最小的努力达成尽可能大的成果,为什么不能把时间的影子拉长,让自己慢慢地喜欢上、沉浸在每一个过程里呢?每天几页书,一年又一年,清晨醒来的已不再是曾经的那个自己了。昨天的心灵日记卡内容是记录一件你在青春年少时最后悔的事情,我问了自己,我最后悔的就是没有好好阅读,可是四十岁的我再回头看那个年轻的我,我觉得之所以说后悔是一种非常有价值的情绪就在于,今天的我们愿意为曾经的后悔做一次修复和弥补。所以我感谢每一个引领我阅读的老师、朋友们和学生们。
有人问我:小暖,你朋友圈里的书是借的还是买的?我回:买的。昨晚因一些原因退掉了国外订购的化妆品,转而用这个钱马上给自己买了一堆书。忽然想起有一次我和老师笑谈:买不起书了!老师告诉我说:小暖,将来这些都会成百倍成千倍返还给你的!此时此刻,我想告诉老师,您的预言已经成真!这些书、这些作者、静静地守候在我的书房里,每个夜晚,每个人生出现困惑与疑惑的时刻,看一眼书脊,便得到了力量。它们的排排站,让我练就了一个本领,那就是一次次对望中,我知道了需求、学会了欣赏与辨别。
也有人问我:小暖,我读完了书,怎么什么都记不住?我觉得这个问题值得好好思考和回答,否则可能对方便不会再持续阅读了。
首先,成人阅读的目的是什么呢?是改变命运?是倒背如流?还是积累谈资?当我们脱离了应试教育,其实我们才开始了真正的学习,这条自学之路的可贵之处在于自选。我在课堂上和学生们讲:当你们毕业那一天拉着行李箱走出校门的那一刻,你还记得梁老师对你们说过什么,这个剩下来的才是我真正给你们的教育。所以,成人阅读不在于记忆(除去备考情境),而在于识别、比较、践行,中年人的流体智力技能依然在持续上升,就是因为我们的经验随着年龄增长而逐步成熟,我们需要学习的是智慧,是遵循使命与擅长,这才是最好的时间管理。
其次,我们来解决记忆问题,成人阅读想要记忆书中的内容,可以运用方法论。阅读是输入,采取笔记的形式,然后利用机械记忆和意义识记就可以实现;此外,还可以用图文结合的笔记术去强化记忆,配之以大家熟悉的艾宾浩斯记忆曲线,达到长期记忆的目的;第三种,用输出倒逼输入是一种常见的方法,那就是分享出来,分享包括语音和文字,形式还具体可以分为面对面演讲、线上语音分享、写成读后感或者反思类的文章等等。这里所说的分享其实用转述可能更为准确,因为分享应该是属于自己的东西拿出来,最起码是自己再加工后的“产品”。比如最近在读书会群里分享了两本有关写作的书籍《高效写作》和《写作的疗愈力量》,通过选择两本同主题的书来分享也是想借此提升自己的写作技巧,因为分享与自己看书阅读不同,不同之处在于:一是考虑受众进行分享内容的选择,也就是目标群体选择;二是需要根据书籍内容把控分享节奏,这里就要求我们去把书翻来覆去地掰碎、再整合、再重新掰开,通过这样的过程就把书像衣服一样换了一种穿法,比如在分享《高效阅读》的时候,因为书中内容比较琐碎,知识点也很杂,所以我根据书中的内容进行了四天的分享,每天仅为10分钟,了解自己的语速,10分钟可以讲2000字,所以刻意地写了逐字稿,因此这样的过程对于分享者来说无疑是一种提升,这也是谁分享谁受益的根源;三是在分享过程中,重组结构的同时也会辐射性地关联,主题相关、临近领域,甚至是自己的困惑拿出来做一个主题阅读和子分享,这样就使得知识体系进一步丰富;四是分享完毕还可以做复盘,俯瞰全书,与自己关联,指导自己的生活与学习,投入实践是无形的记忆。这样是不是就没有任何回避地回答了那个关于读书记不住的问题?
读书,是一个共情、思考、辨别、交流的过程,在阅读中完善自己的思维、丰富自己的见识、抹杀自己的傲娇,让认知、情感、行为并行发生变化,循序渐进、不断更新。每个夜晚,每个睡前,留一点时间给阅读,那些灯下的光,将来会成为我们的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