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前,好像是高数老师课上扯闲话时说,无论你生活在大城市还是小城市,生活交际圈就那么大,个人生活品质主要取决于能力而不是生活在哪里,高楼大厦、车水马龙,与你何干。当时奉为皋臬,从找工作到辞职到换工作,深受这种观念的影响,自以为到哪都可以天地两宽,大展手脚,最终选择了小县城体制内工作。
后来随着年龄阅历的增长,逐渐意识到,水涨才能船高,而船再高也高不过飞机,这就是底线思维和天花板思维的辩证关系。
经常有人喝着鸡汤:努力可能会失败,但不努力一定不会成功。话是对的,但缺乏必要的前置条件:如果所选路的终点也不过是另一条路的起点,那我们是应该继续努力呢还是重新选择。肯定有人反驳,你是你们**(单位、学校、地域等)最优秀的人了吗,达到上限了吗?这又是另外一层概念了,什么叫达到天花板?我认为淘汰掉所处环境80%的竞争对手,完全可以说达到了天花板“层次”,对于大部分人来说,想再进一步真的难比登天。拿我来说,读书时无论在那个学龄段始终处于靠前的20%;参加工作后,从南方到北方,从私企到体制内,从乡镇到县城,无论在哪工作,从能力到人品肯定都是处于top20%,现在老家小县城县委办普通干部,始终靠自己一步步走到现在,在大多数人眼里,可能这就是别人家的孩子。但我却明显的感觉到又一次走进了天花板“层次”,年龄30+毫无优势,没钱没背景晋升只能靠熬,能力优秀但算不上卓越(或许真正卓越的人可能做了更好的选择吧)
在这个相对公平,但绝对不公平的小地方,你一努力就会发现,周围只剩绝对了——水浅王八多,遍地是大哥。2021.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