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我们所说,首先我们要承认行为是有意识的--无论你现在在做什么,说什么,想什么这都是有原因的,我们出于一定的目的做出一定的行为。就像我现在希望通过写文章能够提高自己的思考能力一样。
意识并不能独立存在,而需要依附于一定的实体。当一个实体收到意识的影响产生一定的行为的时候就会发生一定的经济行为。需要注意的是只有个体才具有行为。意识本身不能影响事件,但是可以通过影响主题影响事件。也就是说如果认为有一个意识影响着事件,一定存在一个主体,即使我们不知道主体具体是什么,甚至不知道是不是人类。
举个例子,当我们看到一个人被杀死的时候,我们第一感觉是什么?有人杀死了他!当然我们承认这可能只是一起自杀,意外······所以我们说“有人”,只是说明存在一个主体,哪怕这个主体就是自己,但是我们并没有去说是谁杀死了他。即使我们早都听说死者有一个情敌,早已经扬言要杀死他,我们也不能说是谁杀死了他。如果我们给出了这养的答案,那就属于过度推测了,这种推测超过了逻辑演绎的范畴,是带有严重的主观色彩的!
提到说只有个体才具有行为,有人会疑惑。这一点是可以被理解的,例如我们说火箭队进球了,这里的火箭队是一个群体,但是这样的描述并不是完全准确,应该说某一个成员进球了。但是人类在这个方面是有一定的经验的,这种经验让我们很容易明白说这话的人到底想要表达什么,退一步说,其实我们可能真的只是关心这么一个团体,而不是某一个具体的球星。这样的描述在某一些场景中是具有迷惑性的。
书中给出了一个例子:有人会说:“嘿,兄弟,我们的政府可真是够愚蠢无能的!一方面她付钱让农名去种烟草,而另一方面他又付钱给广告公司去搞反对吸烟的活动。能西安拿定主意吗?!”
这么一说,首次听到的时候,我相信很多人都会觉得有一定的道理。对于那些反感吸烟的人来说甚至会有一个极端的想法:只要国家禁止生产烟草,看那群王八蛋吸什么烟?这里需要注意一点,政府是一个有统一意识的个体吗,并不是。事实上,稍微思考一下,我们就会发现这两个矛盾的行为实际上是由保佑不同目的的两方人干出来的,二者两方人里面也一定有一个推动者,即使有很多有相同意识的人。
既然经济学的主要参与者是人,回归这个主体是有必要的。任何人拥有的资源都是有限的,这就是资源的有限性,不管是总体还是个人所有!既然资源是有限的,我们就只能用有限的资源满足部分的欲望,这时候对欲望的排序就是有必要的了。这一点被称为偏好!偏好是主观的。
如上面所说,偏好是可以排序的,这一点仅对个体而言。
假设一位公司的高级人力师要招聘程序员,财务只给出了一个要求,每月支出不能多于20000块。这个时候来了三个面试者,两个差不多的各要工资10000,一个技术大神,月薪20000。他可以选择两个技术一般的,也可以要一个技术大神,这个时候就取决于他的偏好排序。那么如果说有两个公司遇到了这样的问题,其中一个公司要了前者,一个公司选择后者。那么我们可以比较这两种选择的好坏吗?恐怕不能!因为偏好是主观的,不同的个体之间对于同一个选择的偏好也是不具有可比性的。
同样偏好是不能被量化的,说到这里我们经常会问女孩子一个问题:如果有两个男人,其中一个有100块,愿意给你100块;两外一个有10000块,愿意给你1000块,这两个男人,你会选择哪一个?其实这是一个理想化的问题,我们默认了一个事实:就是女孩只能在二者中选择,并且选择标准是财富和爱情的博弈,同时,潜在认为,付出物质的占比正比于爱情的真挚程度。这里面我们犯的一个错误就是将不同人的偏好给用某种可以衡量的东西量化了,我们认为前者爱女孩比后者爱女孩的程度高一些。这个问题不具有可回答性,因为初始就是有问题的。
有一些人会用效用去标识某一偏好的“价值”,例如说穷人的100元要比富人的100元有价值。进而根据偏好最大化的理论出现了“劫富济贫”的指导行为,这也是极度荒唐的。这一点简单来说,你把马云的钱分给中国最穷的100000人,但是这一万人不一定能搞出来淘宝。
接下来聊一下克鲁索经济学。克鲁索经济学的概念来自于丹尼尔·笛福的小说《鲁滨逊漂流记》中的主人公--鲁滨逊·克鲁索。一般概念我们认为只有在群体市场中研究经济学才有意义,独自一人的经济学没有什么意义。这一点我是认同的,因为独自一人的时候其实主要是个人思想和生物本能在起作用。但是通过克鲁索经济学,我们能够了解一些基本的经济学原理,这些原理在市场经济中依然尤其指导作用。
物品是否具有价值取决于人的意识。众所周知,黄金有价值吗?当然是有的,但是这并不是说黄金可以直接满足我们偏好,黄金只是一种介质,通过这种东西我们可以换取可以满足偏好的物品。这是有前提的,一黄金可以换取物品,二我们知道黄金可以换取物品。前者是一种共识,后者是个人认知,这种认知过于普遍而容易被忽略。
通过克鲁索经济学,我们可以明白消费品,投资,风险等经济学概念的基本关系,这当然距离我们成为伟大的经济学分析师有很大差距,但是至少开启这样的旅程。
总结:偏好是主观的,不可量化的;行为的主体是个体;克鲁索经济学同样有一定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