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每对父母在育儿路上都会遇到,孩子在超市哭闹撒泼地要购买某样玩具的情况。 买吧?实在是太垃圾的玩育或家里已有太多。
不买吧?小孩情绪崩溃,哭闹不止,被行注目礼也实在是尴尬。
左右为难啊!这时育儿专家们就会引出米一个概念“延迟满足”,其实咱在淘宝上买买买到剁手也是“延迟满足”能力不足。菜妈就最近对延迟满足的所见所思,谈谈自己看法。
一、何为延迟满足感?
延迟满足感,就是不贪图暂时的安逸,先苦后甜,重新设置人生快乐与痛苦的次序:首先,面对问题并感受痛苦;然后,解决问题并享受更大的快乐。
以上是比较学术的说法,讲得粗浅一点就是当有一个欲望占据了你的头脑时,能够忍住对它的向往,思考一下它到底是否足够重要,再判断要不要得到它。
在人的一生中,欲望如影随行,延迟满足能力的重要性无庸致疑。
二、米歇尔"棉花糖"试验
要深入了解延迟满足,我们来了解下概念的起源。
1968年,美国心理学家沃尔特.米歇尔在位于斯坦福大学的一所幼儿园内主持了著名的“棉花糖试验。”先后有六百多名孩子参与了实验,年龄不一,实验人员让每个孩子呆在只有一桌一椅的小房间内,桌上盘子里盛着小孩子最喜欢的东西——棉花糖、软糖及其饼干。孩子们被告知,他们可以有两个选择:立即吃掉食物或忍耐十五分钟,得到另外双份的食物。幼小的孩子们,其中一部分立即大快朵颐;一部分忍耐了一段时间后也把食物吃掉了;只有大约20%的孩子忍受了十五分钟得到了第二份美食的奖励。
研究者对参与实验的孩子们进行跟踪调查,发现那20%的孩子无论是青春期的学业还是成年的工作和生活都比其他的孩子更加优秀成功。
根据这个实验,人们得出一个结论:如果孩子在四五岁时发展出一定的“延迟满足”
的能力,那么他在长大以后取得成就的可能性就会更大,人生可能更精彩。
三、延迟满足能力从何而来?
米歇尔的棉花糖实验说明的道理其实很简单:坚持就是胜利,从小有智慧、有毅力的孩子将来的人生可能更精彩——这几乎是人人皆知的生活常识。
米歇尔当年做这个实验时,将孩子们的家庭教育情况收集整理 ,探究什么原因使这些孩子面对美食有不同的表现才更有实践指导意义。
从种种研究及调查表明,造成这些孩子差距的根源是父母主导下的家庭教育。而可以断言的是,父母的爱,决定着家庭教育的优劣。充满爱的家庭教育带来幸运;缺乏爱的教育只能导致不幸。
当父母真正尊重孩子,无条件地爱着孩子并花足够多的时间来陪伴孩子,孩子的内心是平和而满足的,就会有丰盈感和幸福感。父母的珍视带来的是孩子自我价值认可,这让他们懂得珍惜自己和自己的时间,选择进步而不是落后,着眼未来而不是眼前。他在实验中面对一盘美食时,往往有良好的控制力,不那么迫不及待,而会选择耐心坚持。
而那些在控制和管制较多的家庭长大的孩子,愿望很少得到满足,当他提出愿望时从父母口中得到的大多都是否定回答。这些孩子内心缺乏安全感,对未来充满恐惧。他们宁可提前透支将来的快乐和满足,也不愿意推迟满足感,先苦后甜。在他们眼里,将来太遥远、太渺茫、太不可靠,所以,即使坚持十五分钟有更好的奖励,他们也不愿意去等待,迫不及待地去享受它。
四、我们为人父母的如何做?
道法自然,大道至简。遵循自己的内心去爱孩子,尊重孩子而不是为了树立家长权威,过多地管制干涉孩子。先做一个听话的家长,才能和孩子进行平等的交流。
拿本篇开头的买买买举例。假如平时父母在家中给予小孩足够的尊重和爱,对小孩的要求都是Say yes居多,那在买买买时是可以商量的。假如平时的愿望都得不到满足,欲求就会压抑到潜意识,一有机会匮乏感就会反扑,小时候是超市的哭闹撒泼要要要,到了成年就是要剁手地买买买购物成瘾。
在尊重和爱的底色上,我们才可以借鉴以下可操作的方法。
1.每次购物前和孩子建立购物清单
2.和孩子共同建立消费限额,并让孩子自己持有人民币。这样既可以帮小孩建立数字概数学概念又可以让孩子认识到资源是有限的,可以拥有好东西但需有节制地拥有。
3.和孩子一起调整计划,寻找其他方式替代买买买。比如说一件玩具,是否可以从玩伴家里借玩?这促进了友情的交流。是否可以自己手工制作?这锻炼了思维和动手能力,也比买买买更有成就感。
嗯!以上!育儿路上与君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