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第29周练笔 主题:自由发挥
弟弟开学就要读kindergarten了,相当于国内以前的学前班。以他马上六周岁的年纪,其实都够读一年级的,只不过因为出生在八月份之后,硬生生地被划到了下一学年。因为我们正在考虑回国的事情,如果他明年要在国内入读小学,可想而知各方面会很不适应。听过太多幼小衔接的问题,我决定在暑期里多少教他一些东西,让他接触点高阶的知识,于是买了一本美国这边普遍使用的一年级学习资料,涉及阅读、拼写、数学等几方面内容。之所以跳过了kindergarten阶段,主要因为他目前的英文和算术水平已经达到了kindergarten的要求,并非拔苗助长,我只是想试试看,他能不能理解得更多,走得更远。
数学涉及乘法的部分,看起来对弟弟还有点困难。我自己作为“数学白痴”,对算术的理解也很有限,教学方法论和特殊技巧更是谈不上,大概难以很好地为他启蒙,所以我想再等等看,过些日子他说不定就开窍了。其他诸如单词拼写、看图造句等内容,大概得益于我俩日常的绘本阅读和英文句子写作练习,他已经获得了足够的语感,积累了一定的词汇量,所以处理起来相对容易很多。那本学习资料很厚,有四百多页,通过每部分的抽样调查,我估摸着弟弟大概能在我的指导下独立正确完成百分之六七十的内容。这样蛮好的了,我很满意。
然而弟弟他爸爸不太满意,主要不是针对弟弟,而是对我不满意,因为我没有每天督促弟弟做这本书上的练习,假期过半,还有三百多页没写呢。他爸自己管这本书叫“暑假生活”,也教弟弟这么喊,他认为这就是每日必修之功课。做多做少,正确率高低,这些不太重要,但是有没有坚持去做,这个非常关键。这是“习惯”,是“持之以恒”,他不希望看到孩子“三天打渔,两天晒网”,最后轻易放弃。我打心里认同他的想法,只不过我们事先并未约定好如何使用那本书,使得他觉得应该一直做,做完为止,而我觉得适当摸底,有时间就做,没时间就算了。双方缺乏有效沟通,又自以为是,矛盾由此产生。我压根不认为这是教育理念不同的表现,更多的其实是关于“灵活度”的把握的分歧。
作为孩子默认的主要陪伴者,我没有他爸爸那么死板,而且我跟娃之间已有娘俩间的每日必做项目——“英文造句写作”、“绘本共读”,以及“出门骑车散步”。有时候,因为参加这样那样的活动,我们在家的项目并不能全部完成,我觉得这没啥大不了的,他爸爸不以为然。他指责我的“灵活”、“随意”会教坏孩子,令他感染惰性,没有毅力,今后无法形成良好的生活学习习惯,再说远点,我这是在毁娃。这个批评实在太过严重,我拒绝承认,更承担不了相应的后果。他通过这件事对我提出的质疑,实际上大概更多的是他对我本人的失望和不信任。我很生气,很委屈,但并没有甩一句“你行,你上”,因为任何负气之言对于老僧入定的孩子爸来说,都只能是自讨没趣,既不解决问题,反而引来更坏的情绪。
深吸一口气,我心里反复琢磨、确认,他的出发点和理念都是对的,我自己也认同“自律”、“好习惯”和“持之以恒的动力”对个人发展的极端重要性。既然认识的基底是共同夯实的,那我选择不再纠结,尽管他误判了我,但那是他的问题。我可能在很多方面是满不在乎,说放弃就放弃,但在我看重的事情上,我是再难也咬牙坚持的。比如说,这与你们一周一文的相约,自我决定加入以来,就从不曾间断,哪怕像现在这样凌晨一点了还在努力码字,毕竟明天娃一醒来,又有好多好多事等着我呢。
促使我决定下笔聊这个话题的原因,除了这本“暑假生活” 和由此引发的夫妻矛盾外,还有今天的《渡渡鸟早报》里点评过的一则新闻——“教育部发文治理幼儿园小学化”,“禁授小学内容”,“小学坚持零起点教学”。做个类比,跟官方密集出台各项政策调控楼市一样,中国的行政干预已经走火入魔到了越调控越混乱,越治理越违规的滑稽境地。所谓“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在整个教育体制、人才选拔机制不变的前提下,任何修修补补都不过是无济于事的小打小闹,就像前不久出台的奥数课程禁令,下到民间便是雁过无痕,引不起丝毫波澜,学而思照样那么火爆,家长依然那么鸡血,校方选拔还是一个都不能少。
这不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问题,而是自断经脉,刮骨疗伤的大事。大刀阔斧的改革,说不定没改好就直接革了自己的命,谁会干?谁敢干?于是上面只会发些政治正确的号令,无奈下面不听指挥,该干嘛还干嘛,完全不用顾惜家长,家长反而还与校方联合起来把压力部分转移给了孩子。这就是国内事事求快,方方面面利益说话的极端浮躁的社会文化在民间的鲜活反映。经济上,不用说,国家薅羊毛、割韭菜,把巨大债务通过楼市转移给普通百姓;教育上,资源严重不足、分布不均的情况下,基数庞大的底层人民削尖脑袋要去分一杯羹,跟在楼市里拼了老命也得先挤上车一样,因为我们太焦虑,害怕失去“机会”,为此不惜让孩子们以幼小身躯与之对抗,美其名曰“为了你好”。
家长里面的明白人并不少,然而即使这部分人也鲜有谁能够完全放飞自我,敢于让孩子的脚步慢一点,步履轻盈一点。于是韩谨在这方面体现出的智慧和大气,在这个全社会浮夸急躁的背景下,显得尤为珍贵。我有时也很好奇,倘若他们不是ABC背景,孩子们未来不回美国念书而是选择留在国内参加高考,那韩谨的教育方针在具体措施方面会否有偏向主流应试教育的调整?我们总是很容易羡慕那些育儿大V们,觉得他们敢于挑战现有的教育制度,给孩子更加宽松自由的发展空间;但是别忘了,这些人除了他们的人格魅力与先进理念,他们同时还手握大把你我望尘莫及的资源和人脉,并籍此为孩子营造他们认可的相对理想的教育环境。
比如粲然,为了解决儿子上幼儿园的问题,翻来覆去考察多家机构均不甚满意,她索性就自己办了间海边的“三五锄”,这样大手笔的投资,咱老百姓想都不敢想。早些年接受采访时,她还说打算让孩子读小学时进入公立系统,因为这是历经考验的成熟体系,然而真到了升学的时候,她还是选择了新成立的协和双语私立小学。这些教育改革的践行者,深深地明白一点,他们无力改变现状,不可能在旧有体制里撕开一条缝隙,于是他们转而另辟蹊径,在另一套体制和规则里教养他们的孩子,推广他们的教育理念,这真的很棒。我们羡慕他们的魄力和经济实力的同时,亦深深体会到自己的无能为力。
在没有资金和人脉支持孩子进入另一个体制,走另一条道路的时候,作为普通家长的我们,到底还能不能为孩子做些什么呢?这是我真正关心的问题。回到“暑假生活”上,我们两口子让孩子做这个,并不是为了教他超前学习那点迟早会知道的知识(至少我是这么想的),更重要的是,为他营造主动学习、自主完成作业的氛围,提前习惯这些,为即将到来的小学生活打基础,也是为了更加长远的人生铺路。听过太多国内家长对辅导作业的泣血控诉,我们不希望未来等着我们的会是这样两败俱伤的惨况。需得让孩子自小明白“为自己负责”,在“自律”的前提下,享受努力的过程;至于结果么,通常情况下,付出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就不应该很糟,倘若确实不理想,那就帮助孩子找到那个点,改进之。同时不忘鼓励孩子,提醒自己谨记过程重于结果,相比好的分数,我们更加看重他为此付出努力的过程,我们为此过程,为他的点滴进步而鼓掌。
昨晚娃爸坚持让弟弟写完《暑假生活》再睡觉,那会儿已经夜里十点钟了。那孩子倒也听话,自己三下五除二就刷刷刷写完了字母部分的几页练习。换作是我,我不会让孩子重复写那些他早已掌握了的大小写字母,我的精力用在发掘他更深的潜力上面,譬如造句、阅读。只不过换一个角度,如果把这机械的练字看作某种对他“男孩子坐不住”的天性的打磨时,那我也认为很有必要,就像我们打算回国以后让他跟爷爷练习书法,写大字会帮助他身心潜沉下来,这对专注力的训练极为有益。看着弟弟愉快地完成了任务,我很是欣慰,尽管爸爸妈妈的想法有分歧,架不住孩子自己有那股内在统一的洪荒之力呀!夫复何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