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太行山东麓靠近华北平原的地方,有一座美丽的村庄,有一座独占鳌头的大山,有一群质朴善良的乡亲。那里就是我出生的地方,那里有我童年时代的回忆。
(1)
爹娘在哪里,哪里就是家。
父母在70岁那年选择了回归这个小山村,在他们的内心深处,这里是他们的根。而我,因为父母生活在村里,一个月前也带着五个月大的孩子回到这里小住。时间已经是24年后。
过去的24年,我回村里的次数屈指可数,而大多时候又都是早上回来,晚上赶回市里,有学业的原因,有事业的原因,更主要的原因是父母在市里,我的家在市里。
过去的24年,每每梦里回到山村,醒来时,我必是泪流满脸,有感动的,有伤心的,有柔软的,有坚硬的,有默默流泪,有嚎啕大哭。泪是因为太深的情感。
(2)
10年前,父母决定回村里盖房子的时候,我们很是理解不了。
堂哥堂姐们都已经去县城生活了,村里没有我们什么至亲的人。他们回去生活,能适应吗?已经习惯了城市生活的他们,又为什么要回去?
2年前,父母不顾大家的反对,毅然决然地搬回村里居住。当时,父亲一辈子的高血压又严重了,母亲腰疾犯了,回村里根本不能生活自理,我们再三阻扰,无果。他们还是搬回来。
30年前,只有高小学历的父母初去城市发展时,承受了巨大压力,吃了很多的苦,流了无数的汗与泪,这些仍旧历历在目,而现在他们却要放弃了。
(3)
直到上周,父亲自小长大的小伙伴王叔突然离世,我们才明白了父母的心思。
上午,王叔的侄子还去看望他,和他聊天。中午十一点左右,他感觉身体不对劲,结果人都没拉到医院就已经没了呼吸。
72岁的老人,前后不到一个小时就悄悄地走了,走得太突然,连给孩子们孝顺自己的时间都没有。
父亲去看了王叔最后一眼,回来后沉重的说:“8年前,你姨夫去世给了我严重打击,他比我还小一岁啊。2年前,我有一次下楼时摔了一跤,就是你们看到我脸上的那道疤,我不是害怕死,我只是不想客死他乡。离开家30年了,越老越想回家。”
(4)
这是父亲第一次给我们讲他们为什么会选择回老家居住。
在城市里有自己的房子自己的家,儿女承欢膝下,但父亲总觉得自己像浮萍一样在漂浮着,只有回到出生的地方,才能活得更踏实一些。即使是回到家里的第二天就去地下见我的爷爷奶奶,他也觉得自己是回到了故土。
每代人有每代人的执念,父辈们对自己的家乡有着特殊的情怀。
昨天晚上在一个远方亲戚家吃饭时,我们聊起了本家一个伯伯,他家属于危房改造的范围,可他就死活不让把老房子拆了,还说什么死也要死在这个屋子。
对于我们年轻人来说,能有免费的新房子住该多好啊,我们理解不了老人们怎么就不能答应呢?
可是纵观他的一生,80多岁了,出生、成长、结婚、育儿、老去,这是他一辈子生活的地方。突然让换个环境,他不适应不接受,我们是完全可以理解的。
(5)
12岁那年,我随着父母搬到城市,之后又去远方求学,毕业后去了北京发展。我一直以为我对这个村庄没有太多的感情了,可是当我带着孩子在这里住了一段时间后,我才发现原来,我对这个村庄仍旧有着很深的感情。
村边,我那下学后就去摘菜的那片菜园,已经变成了一座座新房;
村里,我那和小伙伴们一起捉迷藏的地方,已近没有了往日的容貌;
村边,我那留下了童年快乐时光的小学,已经找不到了昔日的痕迹;
村里,我那一起长大一起玩耍的姐妹们,已经都是几个孩子的妈。
。。。。。。
太多的变化,让我一时间适应不了;太多的变化,让我努力的去追忆我的童年。
(6)
当年,我们努力地逃离山村,去寻找都市的繁华;现在,我们努力地回到这里,去远离尘世的喧嚣。
当年,我们都是拼命的走出大山,似乎这里没有什么值得留恋的,一心扑向大城市;现在,我们回来了,落叶归根也罢,回家省亲也罢,只因为这里是我们生命开始的地方。
我带着孩子在村里的一个月时间,孩子每一天都是开心的,每一天都会遇到不同的小朋友。
孩子的将来不会属于这里,但这是她妈妈长大的地方,也是她留下快乐的地方。等到多少年后,她依旧可以自豪地说,在大山深处的那个村庄也有我舍不得的情感。
(齐悦梦想大型社群,第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