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今天在微信群聊天,克友围绕观察讨论不休。老话题了,有人说要学习观察呀,立马就有人跳出来说你讲的都是老生常谈,然并卵。理由是只有新鲜的语言才说明是真的,重复别人说过的话都是假货。
新鲜的语言,是指要说自己的话。这没错,凡是自己真正消化并体会到的,你的表达一定和背书不同。可是,我们能有多少全新的语言呢?
太阳底下没有新鲜事。同样,也没有新的语言。
我们的表达方式、遣词造句、语音语调随着物理时间的流逝一直在变,但丰富的语言之下的意涵,真的变了吗?正如2000年前佛陀用的语句,和20世纪圣哲克里希那穆提所用的语言早已不同,但他们诉诸于其上的内涵应该是同一个东西。否则,真理就不是只有一个,而是有无数个。那也就无所谓真理了。
我觉得,不在于Ta用了多少新词,而是语句之下蕴含的心境,是否是自己真切体会到的。纠错的人,总盯着语句本身,却忽视了讲话者在传达什么。
2.
两年前我问一位老师,什么叫向内看?什么是内在?我不懂这个。老师笑了,“当你意识到你不懂的时候,就开始懂了”。哦?!我似懂非懂。
常常在各类修行书上看到这句话,《功夫熊猫》也一直讲inner peace。inner到底在哪里?心又是什么?是我们的想法、感受、情绪?还是别的?
想得到非常严谨的定义和界定,可能要去印度“瑜伽经”和韦达哲学中去寻找。记得古印度智者对心和灵有非常细致的划分和陈述。我们懵懵懂懂地学习了多年,我只能说,我依然是一点点地在感受我的心,这个inner space,更多时候,会被外面的各种风吹草动带走。
春节期间我没有更新微信公号,还出国玩了一次,于是停了半个月之久。这是我做微信公号五年来第一次这么长时间不更新。偶尔打开微信公号看到其它公号的内容一个接一个跳出来,心里的焦虑、焦躁和恐慌越积越高。我想我落后了,可是又不想为了发而发,那样做,并没有情感和灵魂在里头。
焦虑到一个程度,我突然意识到一件事:我正在被外界带着走。我的心已经飘走了,就像进了一个琳琅满目的商场,一看那么多好东西,眼睛马上被五颜六色的商品给勾住了,注意力完全不在自己这里。
意识到这个,心不那么焦躁了。我充分地停留在这种感受中,呼吸,并开始有意识地思考:我要做什么,我真正关心什么,我可以创造什么价值给我的读者?我想要完成什么还没有开始的心愿和想法?……这个注意力回收的过程的确很有帮助,我又可以写东西了,自信心也提升不少。关键是,不着急了。
任何时候,回到自己。越是焦虑的时候,回到自己。答案会自己浮现。
3.
很多人批评“课虫”(注:经常泡在各类身心灵课程上的人),说你们上了那么多课,生活还是一塌糊涂。这也是事实。我认识一个朋友,至少连续三年,她不是在各个大师的课堂上,就是在奔赴大师课堂的路上。上课其实很辛苦,舟车劳顿不说,到处上课的人内心一定还有很多迷茫和慌张,这是更大的苦。而这些花费不菲的课程似乎并没有带来太大成长,遇到稍有挑战的事,她的愤怒和自我维护还是立马生起。
我一直琢磨为什么会这样,后来意识到一点,这一点包括我自己,我们很多人身上都有,那就是我们只是偶尔(或许是在极少数课堂上)才会放松地向内看,完全把注意力收回到自己,承担起责任,真诚而真实地面对自己。绝大多数时候,我们都活在惯性和习气里面,被脑子里纷飞杂乱的念头带跑,要么怀疑,要么分析利弊,要么盲信盲从,盲目追寻,就是无法如实地安静坐着,睁开眼看自己。
如果一颗心还在躁动不安,向外找寻某个神丹妙药来改变自己当下的处境,我想,心灵的旅程就没有真正开始。
人生一世,我们花了无数精力,不过是为了对抗和解决内在的空虚、孤独、担忧、愤怒、嗔恨、恐惧等等心绪罢了。花去毕生时间,都只是为了改变自己。
但,并非阻挡改变,这听上去是个悖论。不是要努力颠覆现在,而是让花朵自然盛开。向内看,我最近的体会是,首先把全部注意力收回来,关注自己的身心变化——我的身体有什么感觉,我的情绪是怎样的,我在厌烦、烦躁、愤怒、伤心、急躁,想要打人……这些我是否都能知道,我是否允许它们发生,我是否愿意看见它们,不批评、不抗拒,而只是和它们在一起?我是否真的关心自己,我的渴望是什么,我是怎么想的,我为什么这样想…… 当我能够以独立的态度关心自己,不再被四处飘荡的声音、权威性的话语、各种广告幌子带走的时候,我发现,有些和自己内心很贴合的东西会自己浮上来。
4.
把注意力收回,关注自己,我想,这正是爱自己。我见过“爱自己”的人,是女友梅。认识她很久了,如今我才意识到,她最大的特点是很重视自己的想法和感受,能够独立思考,而不是人云亦云,从而形成自己的生命观,能够从别人看起来特别糟糕的生活中,活出内心的自信和信念来。
她的先生是画家,十年来没卖出一张画,家庭开支都要仰赖她一人的收入,而她三年前开始做自己的工作室,每个月收入并不充裕,可是她从未停止过创作和探索,保持学习的状态,每天练习,整个人越来越意气风发。40岁以后开始开始学跳舞,现在又在举办舞动工作坊,她的生活态度,真的值得每一个女生学习。
抛开正能量的表面,每一份自信的背后都有着无数次迷茫和困顿时刻的经历和领悟。一个意志力不强的人,可能早都抛弃丈夫走了,但她对先生始终尊重,并且激励先生一起创业。这让我特别感动。她曾在微信上和我们分享:“你得到的是你所能得到的最好,不要抱怨,也别觉得委屈。我们要多问一问,是否已经给出自己能给出的最好。
这样的能量和气度,我真心赞赏。
特蕾莎修女自传的名字,《做自己的光》。或许圣人口中的修行是至高至上的事情,但我愿从最低最小处出发,任何不安的时候,回到自己,在自己内部找方法找答案。我们每个人既是问题,也是解药。与其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与其羡慕别人,不如挖掘自己的宝藏。一定有的。别总是眼睛看向外面,盯着别人,陷入羡慕与幻想,别忘了自己足下之地,才是扎根之处。
以这段话结尾吧,“成为你自己的光,没有其他的光,所以不要朝天上看,也不要看着我。做你自己的光。你自己的智慧一定要成为你的光,完全依靠你自己,没有别的依靠,哪都没有庇护所,没有避难所。”
Ps:连续写作训练,每天写一篇,这是本月第二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