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遇事先观己
遇事时,与其一再推诿责任,不如反躬自省。多从自身找原因,才能不断精进自我,遇见更好的自己。
曾国藩考了七次才考上秀才。在第六次落榜时,曾国藩的考卷还被当成了反面典型。
主考官说,“此文是文理欠通的典型,文笔尚可,道理没讲通,大家要引以为鉴。”
回家后,他一头钻进书房里,反思总结失利的原因,明白问题在于自己写文章太过于拘谨,缺乏大局观,不够大气。随后针对这些不足,下了苦功。
最终,在又一次科举,中了秀才,之后考上进士,进入翰林院。
反省是一面莹澈的镜子,它可以照见心灵上的脏污。
自己的过错,不可一错再错,别人的过失,不可到处宣扬。常思己过,才能少走弯路。
02 遇事要稳重
心浮气躁的人,难成大事;真正的强者,大都稳如泰山,平静如水。
遇事,应当稳重。所谓稳重,一是不慌不忙,信念稳固。
要想做事成功,就一定要坚定信念,稳如磐石、不动如山。勇敢地面对各种各样的困难和挑战,压不垮、推不倒,矢志不渝。
二是举止沉稳。事情做成之前,不必到处炫耀自己的能耐;遇到困难时,也不必到处宣扬自己的痛苦。稳稳地做出一番成就来,自然会得到大众的认可。
三是基础扎实。《道德经》有言:“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稳扎稳打、持之以恒,是处理一切事情的根本。
03 遇事想的深
人生若是没有深度,就很容易流于浅薄。遇事想得深,看得远,才能让你将“机会”变为事业。
夏朝大臣仪狄发明了酿酒之法,他把美酒呈献给大禹。大禹和其他大臣喝完之后,都觉得甘甜美味,让人沉醉。别的大臣都为此高兴,大禹却忧心忡忡地说:“后世必有因此亡国者。”并下令禁酒。
后人觉得大禹小题大做,重新开始酿酒。结果后来的商纣王造酒池肉林,夜夜饮宴,最终身死国灭,自焚于摘星台。
真正的智者,看问题从不流于表面。他们遇事总能穿透表层,想深一步,看清事物的本相,明白其中的凶险和机会。
古人云:“见微知著,睹始知终。”见到一点细节,就能知道它的实质,看到开始就知道结局。
这样的人就像拿着剧本行走人生,对人生的机遇和祸患了如指掌。就像是开卷答题,纵然不能得满分,也断不会不及格。
人生若是没有深度,就很容易流于浅薄。遇事想得深,看得远,才能让你将“机会”变为事业。
04 遇事不较劲
周国平说过:“生活原本就是有缺憾的,人生需要妥协。不肯妥协,和自己过不去,其实是一种痴愚,是对人生的无知。”
生活中多的是不尽如人意的事。总爱钻牛角尖,只会陷入死结,一味较劲,只会给自己添堵。
学会拐弯,山穷水尽和柳暗花明,往往就在一念之间。
21岁那年,双腿瘫痪的史铁生从乡下回到北京静养。被命运逼至绝境的他,心中曾一度充满迷惘与痛苦。消极了一阵子后,他终于接受了身体残缺的现实,也开始打算以后的道路:写作。
27岁那年,他从零学习写作。40岁时,终于凭《我与地坛》一文在业内引起广泛反响。后来又相继出版了《病隙碎笔》《务虚笔记》等,享誉文坛。
命运堵上了一条路,他却硬生生用纸笔为自己撞开了另一条路。
就像史铁生说的:“左右苍茫时,总也得有条路走,这路又不能再用腿去趟,便用笔去找。”
“水到绝境是风景,人到绝境是重生。”人要知前进,更要懂拐弯,不断调整自己的步子,来慢慢适应脚下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