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是个体在特定情景下由于练习或反复经验而产生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相对持久的变化。
学习的“五非原则”:非本能行为、非自然成熟、非疲劳、非药物作用和非生理疾病。
比如婴儿吃奶、一岁宝宝会走路、膝跳反应等是人的本能,而并非是学习后的结果。
加涅根据学习结果将学习分为五种类型:
①智慧技能②认知策略③言语信息④动作技能⑤态度
奥苏贝尔根据学习材料与学习者原有知识结构的关系,将学习分为意义学习和机械学习。
根据学习的方式,将学习分为接受学习与发现学习。
接受学习的特点是,讲授者将学习的内容以定论的形式传授给学生,对学生来说,学习是被动接受知识的过程。
而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发现,然后再将发现的内容加以内化,成为学习者自身的知识。
我国教育心理学家冯忠良讲学习分为三类:①知识的学习②技能的学习③行为规范的学习。
巴普洛夫是俄国著名的生理学家和心理学家。他的经典实验:经典条件反射实验(狗进食的摇铃实验)。
实验过程:把食物显示给狗,并测量其唾液分泌,在这个过程中,他发现如果随同食物反复给一个中性刺激,即一个并不自动引起唾液分泌的刺激,如铃响,这狗就会逐渐“学会”只在铃响但没有食物的情况下分泌唾液。
得出的基本规律:
①获得与消退
②恢复
③泛化与分化
教育心理学史上第一个较为完整的学习理论是桑代克的尝试—错误理论。
桑代克认为,学习的过程是渐进的、盲目的、尝试错误的过程。
学习要遵循三条重要原则:
①准备律
②练习律
③效果律
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作用理论里说:
操作条件反射是用奖励性手段强化有机体的某种反应行为使其出现的频率增加的条件反射现象。
应答性行为是由特定刺激所引起的,是不随意的反射性反应,是经典条件作用的研究对象。而操作性行为是有机体自发做出的随意反应,由于受到强化而成为在特定情境中随意的或有目的的操作,是操作条件作用的研究对象。
其基本规律有:
①强化,分为正强化与负强化。
正强化是指通过呈现想要的愉快刺激来增强反应频率。
负强化是指通过消除或终止厌恶的不愉快刺激来增强反应频率。也就是撤销惩罚。
正负强化都是为了增强反应频率。
逃避条件作用与回避条件作用都是负强化的条件作用类型,回避条件是防患于未然。
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中,认为观察学习是人类学习的最主要形式,亲历学习不是最主要学习方式。
观察学习包括注意、保持、复制(复现)和动机四个子过程。
班杜拉指出,强化分为三种。第一,直接强化。观察者因表现出观察行为而受到强化。
第二,替代强化,也就是树立榜样,自我奖励。观察者因看到榜样的行为被强化而受到强化,例如杀鸡儆猴、敲山震虎、杀一儆百。
第三,自我强化。能观察自己的行为,并根据自己的标准进行判断,由此强化或处罚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