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直都有坚持读书,二年多的时间,大大小小的书看了应该超过100本。发现一个很有意思的地方。
读书的过程,就像赌石一样,在完全切开之前,真的不知道里面是什么样的?
我读的书有两个部分,一部分是一些读书节目或者APP推荐的,比如之前的《罗辑思维》,后来的樊登读书会,还有现在每周五都可以收到《幕布》软件推荐的书目。这些节目推荐的书,一定是经过一群人筛选之后的,一定是能吸引读者的,至少是一部分的读者。但是,推荐的并不一定是适合自己的。
别人推荐的书,不一定适合
举个例子,最早的时候,开车时会听《罗辑思维》,某一期罗胖推荐了一本书,叫《魔鬼搭讪学》,罗胖讲的很好,察言观色,人际关系,环境因素,记得当时他说了很多,给我的感觉是一本充满心理学内容的书。于是,找了个机会,自己读了一下这本书,现在对书中的内容记得不多了,整体印象是,这本书应该是作者日记之类活动日志的一个简单综合,更可能的是出版社的编辑把作者的微博整理成书。给我的感觉很零散,一个一个的小故事,并没有成体系的梳理一些知识。
不是对这本书,或者作者有什么意见,主要是因为在听过《罗辑思维》之后,对这本书的期待很高,而且自己读的时候,感觉和罗胖呈现的内容完全不一样,这种落差感,让我现在印象很清楚。
这本书之后,明白了两个道理,
- 罗胖一定很有才华,在讲书的时候,加入了很多自己的理解和知识,厉害!
- 别人推荐的书如果有感觉,还是要自己读一读。
现在,我在朋友圈里也会分享一些自己读过的书,可能会写个几十字自己的感受,有些会强烈推荐,而有些则是一带而过。但每次推荐的最后,我都会写上,一定要自己读一读。
每个人、每个时期,都会对不同的内容有不同的感受,经历不一样,对书的感受应该也是完全不同的。我很推荐的一本书叫《观呼吸》,但是身边的朋友貌似对这本书感冒的不太多。
所以,书一定要自己读。
名人的推荐,就好比在赌石圈里的大佬,帮你选了一块石头,虽然出绿的概率比别的石头高,但是不一定真能“出绿”
无意间感兴趣的书
除了上述这种别人推荐的书,有的时候也会去逛逛书店, 逛逛亚马逊,看看有什么好书。这些书就变成了我的书的第二种来源:自己发掘。
这个过程,就像是赌石过程中,完全凭借着感觉,随便从店家摆在显眼位置的石头抱起一块,里面怎么样?貌似只能听天由命了。哈哈
之前想看看和呼吸有关的书,于是在亚马逊中搜索了下,有两本书进入视野,《呼吸的科学》和刚才提到的《观呼吸》。秉承着我一贯的读书习惯,连续读同一方向的几本书,就把两本书都买了。看之前,我对《呼吸的科学》期望很高,觉得它一定能“出绿”解决我的问题,但是很可惜,它不是我的菜。这里不是否定这本书,只是说,这本书不适合现在的我,也许,以后再读这本书,会有不一样的认识。然而,不抱太大期望的《观呼吸》确实给了我很大的惊喜,对于现阶段的我,是很好的“养料”。
又“出绿”了
说了这么多,其实想表达的心情是:读一本新书的时候,就像赌石一样刺激。为什么要表达这样的心情呢,因为又“出绿”了。哈哈
这本“出绿”的书就是现在正在读的《神经的逻辑》。非常的吸引现在的我,是我渴望的内容。
所以,要把这本书推荐给大家……
当然,书适不适合自己,一定要读,只有读过才知道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