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我很喜欢别人的励志鸡汤。在我迷茫焦虑的时候,别人端来一碗,顿时觉得心旷神怡,心神为之一振,接着就开始畅想未来,感慨万千,原来我的人生也可以很精彩,分分钟就是成为高富帅,迎娶白富美,从此登上人生的巅峰。
然╭(╯ε╰)╮并╭(╯ε╰)╮卵╭(╯ε╰)╮
夜来徒增烦恼,晓起依旧贫穷。。。
它们只是负责让你爽,不想跟你"长相厮守",不然鸡汤就没人喝了。几乎鸡汤都逃不出两种预设的人生目标:一种是足够富有,金屋藏娇;一种是有钱有闲,心态坦然。可以说励志鸡汤文的背后总是暗藏着某种期待,它假设人人都想成为有房有车,对象颜值高的人,过着闲适、安逸的生活。所以它就是要让你看到希望,看到梦想。
但是人人都能成为那样吗?历史经验告诉我们,80%以上的人注定要成为普通人,一天三餐吃着十多块钱的外卖,长夜漫漫,噩梦频繁,日复一日,年复一年。
它们为什么错了呢?为什么我们多数人不能成功逆袭呢?因为他们谈的是没有多少因果联系的事情。有些古老励志文常常书写道德跟财富的故事,比如某生因为做了好事,受到贵人赏识,提点,最后也成为富翁,所以行善是可以赚大钱,变富有的。我们小时候就是凭着这样的道德教育长大的:行善是有利的,所以我们要做个道德高尚的人,以便成为富有的人。但窦娥冤里不也写着"为善的受贫穷命更短"么?毕竟好人经常是没有好报的,别人背后不捅你一刀就不错了。
道德跟财富并没有什么必然联系。虽然孔圣人说,先义后利,义而后取,但真正对自己有利,那是因为提前有了利益心,而后有了善举,不是因为先有善心,然后得了利益,道德终究是套路。不然的话,许多义工咋就没发大财呢?他们可是专业负责帮助别人啊。
还有一点,你知道为他人着想,行善事的界限在哪吗?我们无时无刻不在与他人发生交往,但我们真的要时时想到别人吗?比如我们在网上看到难民的悲惨生活,看到贫困地区的孩子营养不良,那我们是不是要把多余的钱捐出去,只留下基本生活费用呢?如果时时想着,日子该怎么过啊?只要我们愿意找,每天总找得到悲惨人的生活,难道我们每天要关心他们吗?善良德行还能让人获利吗?
除此之外,对身边的乞丐,我们可以施舍万一,对万里之外的穷人,我们却一毛不拔。这难道不是虚伪的善、不公正的善么?体贴的背后也不过是为了自求心安,说到底还不是借着伟大的道德情操来获得安慰。所以还是不要相信那些道德说教家们,如果他们用利来诱导你行善,尽管喷他们一脸。
其实逆袭式的成功通常是很偶然的事情。虽然社会经常要鼓励人的主观能动性,鼓吹拼搏改变命运。但是不得不承认,人们永远也逃不出命运的的圈子。因为心理学家告诉我们,大脑在我们出生的那一刻就已经大致确定好了,虽然今后可能会有较大的变化,但我们仍然是逃不出基因对我们巨大的影响。而且在我们尚未有自我意识的十多年里,环境对我们也几乎有着决定性的影响。过了青春期,我们的大脑已经基本定型了,要改变更是不太可能了,除非有环境的重大变化。否则我们的人格、喜好、思维将会一直伴随着我们直到死去。所以成功的大部分因素是决定好的,还有小部分是不可控的运气。屌丝的成功通常是运气致胜。
当然,大脑毕竟不是机器,它包含着许多模糊和不确定性。我们还是可以在有限的范围内进行选择,选择属于自己的环境,自己的人生道路。很多时候我们也确实是可以通过阅读、交流来改变自己对世界、人生的看法。
世界很大,并不是每一个人都要诗和远方,也不是每个人都要贪婪爱钱。生活的美丽,不是因为人人都积极上进、爱财如命,而是因为世界的多元开放、丰富多彩。你爱行善,that‘s fine! 不爱行善,那也OK,但最好别作恶,别违法,也是求个心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