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三年前,一个爱看书的朋友和我讲过“断舍离”的概念,但我没什么特别的感受。那时候我刚到北京不久,房间很小很空,第一份工作压力很大工资很低,就这样我还是忍不住囤积一些便宜的日用品。后来换了工作,收入增加了一些,购物欲旺盛了一两个月后又自然消退了。再然后搬家几次,整理收拾的时间越来越长,我忍痛扔了几样几乎不再用的东西。我也发现了越是心情低落时买的东西,之后的使用频率越低。
最近一两年接触了必要APP,加上我玩支付宝喂小鸡的游戏(一天线下消费两次线上消费一次以上就不能获得新的饲料),所以现在我已经从之前随心所欲的买买买变成更注重东西的质量,每次买之前我都会思考很久在行动。另外生活上我也养成了定期收拾的习惯,但我还缺少完整的理论支撑,所以我找到了这本书。
这本书主要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告诉我们为什么要断舍离。
作者最触动我心灵的一句话是,她说家里堆积的物品是“有形的物质,无形的精神负担”。我忽然明白了之前收拾之后我内心涌出的喜悦感是什么。我也知道了为什么从前随意买买买没有让我变得更快乐。
作者最发人深省的一句话莫过于“人有获得的自由,也有放手的自由”。我好像突然理解了,最近认识的书友做借阅图书项目的原因。 可能对于读书更多的他来说,获得和放手一样重要。而我们大多数普通人还沉浸在得到一本书的快乐,哪怕这本书看完以后我们可能再也不翻了。
第二部分告诉我们具体的断舍离方法。我们需要先从观念上断舍离,再到杂物的断舍离。收纳指南非常实用,最出名的就是下图的“七五一法则”和“三分法”。
作者最贴心的是提出建议,我们可以从与自己关联度最低的物品开始收拾。哪怕一天只收拾一块很小的角落。但每一点小变化都会带给你一种新鲜美好的生活体验,这种好的感觉会促使你继续为自己营造更好的环境。
今年我已经整理过好几次家里各个角落了,现在已经没有什么可收拾的了。但这本书带给了我新的灵感。在看完第二部分的前几天晚上,我突然想到了搁置已久的重新布局家具计划。然后我简单量了尺寸画了图纸,我就立即行动了。第一晚初步节省出了2个方砖大小的空地面积(一块方砖60cm*60cm)。第二天兴奋地醒了,又继续完善计划,最终又节省出了3块方砖大小的空地。现在我可以自由地在房间里转呼啦圈了。
第三部分是作者断舍离以后的哲学随感。如果认可第一二部分的内容,第三部分读起来也是很愉快的。我觉得这里面很多内容应该是作者创立“断舍离”概念以后,与全国各地很多读者沟通后,写出的一些新感悟。最让我觉得新奇的是她提出了结婚的三个观点:精神性的结婚,动物性的结婚,社会性的结婚。三种观点并没有好坏之分。做事或者收拾东西都可以按照“必要合适愉快”三个维度去选择。
看完本书最大收获就是理清了内心的很多想法。用一个比喻来说就是,以前是我可能在摸黑走路,虽然走的也没错,但这本书恍如路边一排排到了晚上会自动亮起的路灯,不仅照亮了我的过去,也照亮了我的未来。而最闪耀的是现在。我知道自己来自哪里,也明白我将要走向何方,以后的每一步都会走得踏实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