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周观战了福大举办的海峡两岸案例大赛,一来是为班上的参赛队伍呐喊助威,二来则是向比赛中的优秀团队学习。
这次的观战中,我发现有2支队伍的细节非常让人感慨。一个是具有主场优势的福州大学代表队,另一个是南京大学的强队。福州大学队的案例展示,给人的感觉就是“令人信服”,几乎每一句推论,都有强大的数据进行支撑。更令我感到惊诧的是,到评委提问环节,这支团队居然已经准备好了一些典型问题的回答对策,甚至在问到某一个问题时,团队成员立马在电脑上打开了一张事先就准备好的数据图表。几名在职学生在短短几周时间内就能准备到如此程度,令人叹服。而南京大学则是在团队协作上表现得十分出色,福大队为了保障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展示,只安排了一名选手作为讲述人。而南大则将所有队员齐派上阵,每个队员的台风都让人眼前一亮,成员间的互动也毫无违和,从幻灯片的放映,到回答问题时机敏的补充,还有思维方向的高度一致,都让人不禁感叹这看上去是一个队,却像一个人一样行动自如。
这样的团队,非常让人向往。
说到团队,在入学之时,我们这届学生就进行了团队划分。最初是为了完成拓展训练,所以分成20多人一组。随着学习的深入,又需要化成更小的12人一组做汇报,再然后,又精简成了6人小组。在一次次的人员划分时,我感受到了抉择队员的痛苦与无奈。当一个看上去颇为强大的队伍向我抛出橄榄枝,而同时又有个“闺蜜组”邀请我时,我选择了“闺蜜”。当我想邀请的另一位同学进组时,众人皆不喜欢那人的“过于世故”表示反对,我选择了放弃邀请。
团队建立初期,由于每个人性格不同、时间投入不同、能力水平不同等因素,便自发形成了以我为核心层的团队结构。但是这也带来了另一个问题,一旦我因为工作繁忙或者出差等原因顾及不上团队,整个团队的群聊风格就容易带偏成单纯的“吃喝玩乐”,而那一刻同样无法参与到学习讨论的我,亦不好留言让她们继续学习。因为自己忙于其他事情,又有什么资格要求别人努力学习呢?之后的日子里,作为队长,我表现得并不强势。我认为团队成员之间需要足够的和睦,更何况大多数队员都是闺蜜,这不是职场那种需要区分上下级的地方,大家能快快乐乐地度过3年就好,所以大部分时候也不会下达其他任务。
在一次presentation中,我们团队大放光彩,这让我们整个团队都放松了警惕。很快,在后续一次案例展示中,我们团队就面临了失败。团队出现问题,作为队长的我肯定难辞其咎,所以这次观战,我也在思考如何让自己的团队能强大如斯。
在最初的团队组建时,就已经犯了错误,当时我们并不是按照某个具体目标组建团队,而是单纯因为“友情分”来组建队伍。没有考虑到后续完成团队任务时的人员结构。也正因为是靠着“友情”组建的队伍,人员更换成了一件不可能的事情。所以目前只能想办法在人员既定的情况下,尽量减少队员结构单一出现的问题。
成员的单一结构让我们团队在某一方面很强,也在某一方面很弱。我们团队获得成功的那次presentation很大程度上就是因为团队中有三名专业对口的资深者。在资深者的绝对优势下,团队任务完成得非常顺利。而面对大家都不熟悉的案例分析时,团队就少了很多活力。此刻其实更需要的是“没有条件也要创造条件”的激情。虽然我们自身有着种种缺陷,但是应该看到,我们仍然具备三大资源。
人力资源:虽然我们全部缺乏管理经验,但是并不妨碍我们去接触身边具有管理经验的人。周围担任管理岗位的同学、已经是中层领导的长辈、拥有丰富经验的导师都是我们可以调动的人力资源。
科技资源:当因为地理位置而无法面对面讨论时,我们可以利用实时协作文档、在线语音群的方式进行学习讨论。只要有合适的时间,科技已经足够让我们跨越地理的阻碍。
信息资源:像此次观看案例大赛一样,多观摩优秀案例,找到高分团队的共性,学习其优点。
在团队形成之后,我们团队还存在一个问题,就是团队分工相对模糊。除了擅长画画的一位队员包揽了PPT外,其他的团队成员都没有具体分工安排。暂不说,将一名队员的全部任务划分为制作PPT是否合理,在这样模糊的团队分工下,团队任务的推进显得十分乏力。团队能否很好协作,基于的就是合理分工。刚组建团队时,我们只是吃喝玩闹在一起,对于每个人的知识技能却了解不深。前期的分工模糊尚可理解,而过了一个学年,谁适合做什么,心里都有了一些底,也到了需要明确职责的时候了。同时,一个人单出来仅做PPT这种分工必须慎重考虑,因为如果这个做PPT的人只是拿着材料做PPT,却不和团队共享思维,还不如将PPT这件事外包,让她好好参与到团队讨论之中。
团队的有效运转,还需要流程上的优化。虽然上一次的案例展示失败了,但是我们花费的时间却一点不少,每两天开一次团队语音会,在临近展示的那天,也是好几个中午面对面进行预演,付出的时间巨大,收效却极低。想来,和我们的流程控制也有很大关系。在没有具体任务流程规划的情况下,我们讨论要搜集哪些资料就用去了一周多时间,真正搜集到资料再到做成PPT的时间只有四天时间不到,等周六预演时,我们的主讲人连讲稿都还未消化完全。如果让我再来一次,我会在任务下达的同时,就定下流程时间,一天提出问题,四天搜集资料,两天再次讨论并开始分工,然后便是两天的分工建设,再拿出两天打磨PPT材料和讲稿,留下一整天时间进行预演。也许实际施行的过程,时间还会进行微调,但是不定下流程时间,就极有可能再发生虎头蛇尾的惨剧。
还有一个想到了,却又觉得有些不妥的团队改善点。那就是“投评委所好”,中国人最擅长的就是固定模版的考试,而目前我们团队接到的团队任务其实也有相对能循到一些规律。由于评委都是人,便不可避免地拥有一些和其个性有关的主观思维,如果投其所好,则可能在单一评委的情况下短时间内取得很大提升。比如C老师布置团队任务时,看中的是登台演讲的气场和风趣,那么我们就可以派遣队伍中气场能力最强的那个人上台。再如Z老师喜欢数据说话,那么我们就把PPT用充实的数据填满。这样的取巧有点套路,而且未必能带来团队真实实力的提升,是否采用这种方式也让我很是困惑。
人是群居动物,只有融入到团队中,才能发挥最大效用。对于我们团队而言,案例分析是我们最薄弱的部分,而案例分析对于我们的专业学习来说又是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同时也是一种非常好的学习方式。所以,通过一些思考,我想通过以下几个点,来提升我们团队的综合战力,以期日后再遇到案例分析时,能迎难而上。
1、拿到任务的第一时间,分析出日程表,将每个阶段的截止时间固定下来。
2、团队讨论前的个人准备十分重要,已有的团队讨论作息能让我们保障讨论时间,却不能保证讨论效果。所以提前在讨论前准备好和此次讨论有关的发言资料极为重要。我认为这是决定我们团队效能的关键。
3、团队分工需要进行明确,可以列出一般任务所需要的所有工作内容,先采取自愿认领原则进行分工,再根据团队讨论将剩下的几个工作分工到人。
4、在每一次案例展示结束后,进行复盘讨论,可以是所有团队人员外出聚餐的同时聊天讨论,总结成功或失败的点。
5、需要在团队中再推选出一名核心成员,和我组成A、B角,当我因事无法参与到团队问题时,可以有另一个人带领团队前进。目前看来,能时刻保持理性思考、工作时间十分规律的F同学最为理想。
目前,国内的工商管理教育更多的还是理论学习,但是从培养目的来看,仅仅依靠理论学习是远远不够的,所以每一次的案例讨论才显得弥足珍贵。积极参与到案例分析中,将对我们整个团队产生裨益。作为一支笨鸟团队,我们需要比其他团队更加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