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场中,老板们往往都喜欢提“高效”这个词。招新人时,招聘广告上写着要求“执行力好,效率高”;给员工安排任务时,希望越快有进度反馈越好;评价员工工作表现时,也常拿“效率”说事。
市面上提升效率的书籍、课程,从如何高效安排工作到如何高效管理时间,应有尽有。
相比较办事拖拉,工作效率高是职场人共同的追求,是一件公认的好事。大家普遍认为,响应快,反馈快,进度快,就是对的,就是好的。
可是事情真的是这样吗?
在我还是个HR小助理时,负责接待和安排候选人的面试。有一回用人经理跟候选人面完试,我去问用人经理面试结果。
他迟疑了一下,然后说:“通过吧。”然后我就兴高采烈地去通知候选人这个好消息了。可刚愉快地送走候选人,用人经理就打来电话说,又考虑了一下有疑虑的地方,决定还是算了。
这下子,这么快满足一个招聘空缺的沾沾自喜还没褪去,就得去硬着头皮善后了。
事后反思,这事我做的倒是快,却因为快而添了新波折。当时用人经理迟疑的表情我看到了,却没多想,也没问问他对候选人有什么评价,只想着给我一个结果让我好去进行下一步就好。
我做的够快,却没有做到真正的高效。
百度说,“高效”指的是:
在相同或更短的时间里完成比其他人更多的任务,而且质量与其他人一样或者更好。
用我的大白话翻译就是:要快,更要对。并且相比较快,对是前提。
对一个用了很长时间做出高质量事情的人,我们会评价他的产出结果好,但是不会说他效率高;对一个用了很短时间就做完了任务却没把事做对的人,我们更不会看在他干活麻利的情分上,表扬他效率高,只会让他长点心。
那么怎样做才能做到又快又对,做到真正的高效呢?
第一,在预期的速度和你的速度间找到一个平衡点。
我从我自己以及其他职场人身上发现一个问题,对于那些对自己要求较高,追求快速响应的人,对一件任务在他们心里认为应该响应的速度,和这个任务实际的速度要求是有差异的。
他们给到这个任务的时限早于甚至极大的早于这个任务该有的时限或是上级给到的期望。在他们心里,恨不得接到任务立刻完成。
就像前面提到我做助理时的那个失误,实际没人要求我要第一时间给候选人答复,一到两天以内就ok,是我自己给自己设置了一个高要求。
还有的人看到新邮件进来,不管手头上本来安排了什么事,总是立马就想回。实际上要求立即回复的邮件出现率极少,真要那么紧急,都会在邮件里表明急迫程度以及期望的回复时间,或者干脆就不会用邮件这种迂回的方式,所以绝大部分邮件在收到后的工作日当天回复基本就没有问题。
要做到这一点,需要在行动前先去想一下:事实上你有多少时间去完成这件事,这段时间你对完成这件任务的可控性如何,中间是否有可能会有变数?在哪个时间点完成,既留出了提前量,又能避免因各种未知因素产生的风险?
第二,避免to do list思维。
在做任务管理或时间管理时,to do list是一个常常被应用的方法。在本子上列上这一天要做的事情,每做完一件事情就划掉一项,一天下来看到该做的都做完了特别有成就感。
我推荐使用to do list这个工具去管理工作,但是不建议养成to do list的思维。
原因是,这种思维会使工作变成任务导向,而不是目标导向。
任务导向关注的是事情完成,目标导向关注的是怎样做能把事情做好。再拿我自己的错误例子做示范,因为只是关注候选人是否通过这个结果,领了结果就可以把这个任务划掉了,所以忽略了应该去判断一下自己应该如何看待这个结果,再做下一步行动。
第三,让思考先于行动,防止惯性思维。
当我们在职场上做久了,常有惯性思维。考虑一件熟悉的事情,脑中自动弹出惯用方法;碰到一个常见问题,自动归类到常见原因;领导上个月交代你做过的一件事,这个月又让你做一次,立马理解为和上次的要求是一样的。
很多时候我们很走运,发现不用费脑去想,有了惯性思维也没出差错,又节省了时间,提升了效率,何乐而不为?可是这么做,却又两点隐患。
首先,最直观的,就是总会有那么些时候,事情看上去一样,实际却或多或少不一样,于是出了问题。
其次,最重要的,就是惯性思维会让我们停滞不前。可能我们一直很走运,总是没出问题,可是事情虽然没做错,我们自身却悄悄发生了变化。
惯性思维让我们少了批判性思考,少了创新的新做法,少了对更好地把事情做好以及做更好的自己的追求。看上去什么都没有变,但实际上,逐渐地,悄无声息地,我们就退步了。
下一次当你要处理一个问题或要推进到下一步时,试一试,让子弹飞一会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