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曲小诺
1.
锘宝贝20多个月了,还没断奶,因为这个事情跟家里人争论了好几次,他们总是以一副过来人的模样教导我,“该断奶了,越大越不好断,该断奶了,孩子惦记着吃奶,就会不好好吃饭。”
我坚持要自然离乳,我坚持孩子吃不吃饭跟吃奶无关,孩子大一些,我可以不用一贯的强制方式,可以通过跟孩子的友好沟通实现断奶。
每次,过来人给我的回复就是,指望跟孩子沟通实现断奶那是痴心妄想,不强制不断奶。
可是,就在最近几天,我确实在痴心妄想里看到了希望。一是,我没有刻意断夜奶,儿子最近就真的不起夜了。二是,儿子要吃奶,我如果跟他说睡觉时候才可以吃,他就真的愿意等待了。
再回头思考那些所谓的过来人经验,我发现他们给出的压根不是经验,只是自以为是的论断罢了。他们当初也是先定义了自己的孩子不强制就不可能断奶,定义了自己的孩子是无法沟通的,然后按照这个脑袋里的定义去养育孩子。
如果从来没尝试过沟通后的断奶方式,那么强制断奶就是过来人唯一的信念,其他的育儿思维对他们来说是个盲区。
我很少愿意听过来人的育儿观念,我发现那些所有听起来不错的育儿方式多半都是先定义再实践,先在脑袋里画了一个好孩子的模样,然后根据这个标准去改造自己的孩子。
2.
在很多父母眼里,孩子是傻的,笨的,不知道饿,不知道吃,不知道冷。所以父母需要负起责任,哪怕孩子反抗,也要更正他们的行为,因为都是为孩子好。
孩子不吃饭,父母就帮着孩子往嘴里塞,认为不喂孩子就不知道吃。
孩子不好好学习,父母就严格监督,认为孩子不督促就不自觉。
孩子不会说尿尿,就一边焦虑一边唠叨,渴望孩子赶紧长记性。
结果孩子的行为似乎并没有在父母的强制下变好,反而更糟糕。
因为父母急于给孩子纠错,是自己先给孩子贴上了错误的标签。他们只相信世俗的标准,相信别人家的孩子,却不愿意相信每一个孩子都有自己的成长规律,更不敢定义自己的孩子就是个好孩子。
所以他们不把注意力用来发现孩子的美好,眼睛只盯着孩子的错,而这些所谓的错本不该是孩子的标签,都源自于自己的潜意识而已。
有个宝妈说她从来没有训练孩子尿尿,穿了好长时间的纸尿裤,有一天脱了纸尿裤,就告诉了孩子一次去小马桶小便,第二天就看见女儿要小便时急忙跑向了小马桶。
她一直认为自己的孩子很省心,其实这样的省心来自于妈妈对孩子的信任。她很早就让孩子自己动手吃饭,不担心孩子不会吃,吃不饱。她不着急孩子还不会说尿尿,相信每个孩子都有自身的成长规律。
而不少父母信奉不教育不成才,把对孩子的焦虑感化作强大的改造力,只想在短时间内纠正错误,对孩子没有信心,也没有耐心。
过来人的经验就是在孩子能吃饭的时候插手干预,不相信他们行,在孩子还没学会说大小便的时候,急着让他们行,不相信晚一些也没关系。
3.
李雪在《当我遇见一个人》中提到过父母对孩子的回应方式中,有一种叫做情感逆转型。
情感逆转型的人最典型的表现就是反人类情感。所谓“反人类情感”,就是与正常人的情感反应相悖。这样的父母似乎专门和孩子的真实感受过不去,总忍不住要逆转孩子的情感。
我们在育儿过程中会不自觉得使用这种反人类情感,从来不会站在孩子的角度思考问题,把自己的个人思维强制于孩子身上,希望孩子服从。
孩子玩沙土,我们第一反应是沙土太脏,强行阻止,丝毫不在意孩子玩得快不快乐。
父母会一贯举起为孩子好的大旗,否定你是为你好,否定你因为你不对,否定你是我的责任。
作家刘震云谈到亲子关系说,对孩子最大的关照就是不关照。家长把孩子送到学校门口,都会交代几句:好好学习、尊敬老师、课堂上多发言……他认为这些全是废话:“其实家长说这些话的时候,非常的自私,他是说我该说的都说了,我是没责任了,剩下的是你的事了。”
这些关照里隐藏的是潜意识里对孩子的否定和不信任,认为孩子不能好好学习,认为孩子是不优秀的,认为孩子不懂得自己对自己负责。
不少父母会把这样的嘱咐当作对孩子的爱,而从孩子的方向看,他们感受到的不是爱而是挫败。
4.
否定是父母惯的引导方式,孩子就会在一次次否定中越来越糟糕,所有你担心的不好并不会因为你的制止而改变,孩子一不小心就活成了你曾经否定的模样。
因为当父母否定孩子的时候,父母心底其实并不通畅,会因为孩子的不良行为而动怒,焦躁,我们不自觉得把负能量传播给了孩子,他如果坚持自我与父母抗争,把本该用于成长的能量用来制造内耗了。
有段时间,我们认为锘宝贝就是个吃饭不积极的孩子,爷爷奶奶着急,孩子一到饭桌就叨叨张嘴张嘴,快吃快吃,还会硬给他塞几口。结果孩子并没有因此而爱上吃饭,反而一看到大人喂饭,点头就跑。
他在跟大人较劲,因为强制喂饭的体验是不美好的,他不喜欢的。
大人可能没有意识到,当我们只是想把自己的期待在孩子身上实现。我们不是在爱孩子,而是在满足自己,不管孩子喜不喜欢,只管证明自己多么正确。在这样的关系里,我们眼里从没真正看见过孩子。
而每个人都渴望被看见,被满足,包括孩子。父母如果仅是自以为是,看不见孩子,一味的否定,纠错,久而久之,孩子会认为自己就是不好的,不对的,不值得满足的。这样的孩子容易自卑,长大缺乏信心,始终活不出底气。
当孩子长大这不行,那不行的时候,是因为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父母从来没肯定过孩子行,孩子面对的只有打击和否定,想行也不行了。
5.
你嫌弃自己的孩子两岁了还不会说尿尿,说话不流畅,请问别人家的父母30岁了已经身家百万了,你是否也达到了人家的高度。有的人50多岁当了总统,你为什么还是如此普通。
在育儿方面,过来人的经验靠不靠谱,不是看他养过几个孩子,要看看他养育的孩子优不优秀。
在生命的起始阶段慢一点又如何,父母的着急换不来孩子的进步,反而打破了孩子自我建构的生命规律。让孩子活在跟父母的较劲中,没有了生命的美好体验,也感受不到跟父母之间爱的共振。
如果我们相信孩子生来是美好的,他的淘气,他的好奇,都是生命能量的释放,他有自己的生命节奏,才会对孩子多一份耐心,保持一份尊重。
别人家的孩子不是标准,只是一种独特的存在,他的好,你的孩子一分都不少,只是你没有看见。
每个孩子的起跑线都是一样的,每个孩子从出生就带着同等的能量来到世界上,优秀的父母不是多么超能,只是减少打击和内耗,尽可能让孩子的能量发挥出来,正常成长。
6.
记得小时候在家写作业的时候,我妈从来不管,还动不动会在另一个屋吆喝,歇歇吧,过来看会儿电视。
我的成绩并没有因为看电视而落后,而且学的不压抑,很轻松。
现在锘宝贝可以不追不强迫,自己吃下半碗面条,半碗粥,半个鸡蛋。
他从来不是那种不好好吃饭的孩子,所有的不对只不过是大人脑袋里的顽疾。不是孩子不好,是有些父母压根见不得自己孩子好。
你的孩子终究还是不咋滴,是因为你从来都是把他当笨蛋来培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