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二十一天写作练习的最后一天,笔者想在此分享一下经过这二十天的学习后所获得的一点感悟。
在这二十天里,笔者所阅读、了解的内容主要分为三部分。一是三声腔理论、色彩区理论以及部分学者对其进行的相关研究。二是蓬莱烧纸调这种具有程式性、风俗性的音乐形式。三是京韵大鼓的发展、主要流派、唱腔、伴奏及其多声部音乐形态等方面的内容。对于上述知识,笔者所了解到的只能算是冰山一角,要想全面地了解某一内容,至少要经过长期的日积月累。
笔者曾看到这么一段话:“任何研究,目的在求真;任何成果,都是阶段性成果。任何研究都是在求真的过程中需要再求知,在求知的结果中再求真,这是一个不断往复的过程。求真在永远没有终点的过程中,成果也在没有完结的结论中。因为在新材料、新思考或新认识中,原来的成果可能被超越,原来的结论也可能被推翻。否则,认识就不会再进步,研究工作也不会有新意了。”笔者认为,研究者们对于某一内容的研究往往是一种持续性过程,是永无止境的,因为认识过程是具有反复性和无限性的。
在阅读文献时,笔者发现对于某一内容,可能存有说法不一的情况。那么究竟哪种说法可信,则需要读者拥有有丰富的知识储备对其进行辨别。一篇文章往往会体现作者的观点,体现其思想。如果错误的观点、思想无人指正,并且得以传播,其后果是非常可怕的。对于写作者来说,需要尽自己最大的努力保证文章内容的真实性、正确性。对于其所学内容涉及到这一领域的读者来说,对于作者所阐述的观点需要持“谨慎”态度,不能一味地认同。
另外,在阅读文献的过程中,笔者所了解到的不仅只是有关音乐方面的知识,还了解到其他学科的知识,学科之间是具有联系的。比如,在阅读有关三声腔、色彩区理论的文章时,除了涉及到音乐方面的知识,也会涉及到地理学、语言学等内容。长此以往,在各个学科的交叉渗透中,从而诞生了音乐地理学、音乐考古学、语言音乐学等学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