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天被电影《我不是药神》刷屏了,无论是它上映三天十三亿票房,还是折射出的现实问题,包括演员的演技,都成为网络爆点。
这部现实主义电影的火爆一方面由于自身确实出色,另一方面也是国内现实主义电影的缺失。这部电影扣住了一个命门:病。生老病死是每个人都必须经历的,无人例外。生、老、死,人都不能左右,但病,却相对有更多干预空间。
(以下涉及剧透,介意者绕道)
01情节:传统而精彩
患慢粒白血病的患者需要服用一种国外研制的药物,四万一瓶的格列宁。而具有同样功效的印度仿制药却便宜很多。有途径去印度“进口”仿制药的程勇成了无力负担天价药的患者们最后的指望。
开始程勇为了赚钱,将五百元采购来的药以三千元卖给患者,赚取利润为老父治病。这个过程中患者吕受益、黄毛、刘牧师,以及患儿母亲刘思慧纷纷加入其中。几个人一度有过快乐时光,但当赚钱足够父亲治病以及改善生活之后,出于对被抓的恐惧,程勇解散了这个五人的小团体,将买药途径转给了假药贩子张长林。
一年之后,已经成为纺织厂老板的程勇因为吕受益的自杀受到极大震动,召集了原班人马重操旧业,以出厂价500元卖给患者,成为患者心中的“药神”。
卖仿制药终归是违法的,最终程勇被判五年,三年出狱,格列宁被纳入医保范畴。
影片情节比较传统,拍摄手法上也很典型,有点初高中语文课分析课文的感觉:下雨的天表达主人公悲愤的心情;学狗叫和狗的特写预示人物(黄毛)的忠犬属性等等,但这些情节和拍摄手法依然打动人心,就是一个你知道结局的故事,但看了还是会特别震撼。
正如人的已知结局都是死亡,但人生依然精彩一样。
02人物:每个人都是多面的
电影拍摄的很克制,任何情绪都点到即止,很多观影患者的评论也对电影没有过度渲染患者的伤痛赞许有加。但电影还是令人飙泪,那些扎心了的言语、情节由人物精准地传达出来。
患者吕受益,从最开始自己想要便宜药到帮助程勇卖药赚钱,无奈、心酸,又善良。开始为了孩子不想死,而最终还是为了孩子和妻子选择了自杀。这个心路历程多少大病患者都有,家人既是活下去的动力,也是结束生命的原因。当自知无力给你幸福,只能成为你的拖累,最深沉的爱莫过于离开。
但吕受益跟妻子并不是无可指摘,程勇想要散伙的时候那句“我又不是白血病人”虽然冷血,却也是事实。程勇确实没有义务帮人帮到底,吕受益因为程勇不继续卖药而吃不起药物导致最终的死亡,这笔账不能算在程勇身上。吕受益死前,妻子跪地求程勇,吕受益死后,程勇给吕受益妻子钱,被妻子冷冷拒绝,让程勇走。这里面不能说一点道德绑架的成分没有:你是帮了我,但你必须帮我到底。
吕受益的痛苦是明显的,对生活的眷恋,对孩子的不舍,对妻子的愧疚,清创时的惨叫,都是人前能看见的。
相比之下,黄毛却是隐忍的,看不见的。
这个不愿意连累家里人的农村孩子倔强的令人心疼。没人知道他的家庭住址,姓字名谁,只因为那一头杂乱的黄头发而被人叫做“黄毛”。得知得了病就离开老家,再也没回去,家里人都以为他早死了,与吕受益小心翼翼地戴着口罩相比,黄毛从来不戴。从外观上看不出黄毛是一个病人。
电影里几个细节体现黄毛的性格:程勇跟人稍有冲突的时候,黄毛的手握紧了啤酒瓶子;跟卖假药的张长林冲突,黄毛第一个冲了上去。这个二十岁的孩子跟人打架时眼里是不要命的凶狠,挑逗警察时轻蔑的眼神,在陌生人面前疏离冷漠,却在帮助他的程勇面前化为了腼腆羞涩,在吕受益死后独自一人坐在台阶上吃着吕受益经常让人吃的橘子哭泣。最终也为程勇引开警察车祸而死。
没人知道黄毛背后的痛苦,但在黄毛剪了一头黄毛,清爽地准备回家却身死他乡,程勇拿着黄毛的遗物,对着那张买好了却再也用不到的火车票哭泣的时候,戳中了观众的泪点。
刘牧师是一个最具喜剧色彩的形象。作为信奉上帝的牧师,也是病人,他在精神上用上帝安慰患者,也在程勇的劝说(怂恿)下担认买药的联系人。这样一个满口“God Bless You”(上帝保佑你)的老头,会在卖假药的现场冲上台拿起话筒揭露真相,也会跟着程勇一帮人进夜店。
夜店舞女思慧,周一围饰演的警察曹斌,都可圈可点。他们每一个都很普通,都很平凡,但就是这样一群普通的、平凡的人,做了不普通的、不平凡的事。
特别提一下张长林这个角色。如果说电影有反派,除了药厂代表,应该就是卖假药的张长林了。利欲熏心的他举报过程勇,拿到了程勇的买药渠道,在走投无路的时候又来找程勇要钱,这一系列行为都是典型的反派行为。但全片的经典金句:世界上只有一种病,就是穷病,就出自这个社会油子之口。拿了程勇的钱,也扛下所有的罪名。审讯室里的张长林不再是一个利欲熏心的反派,更像是一个不在正道的英雄。
03伦理困境的悲剧:没有人有错
黑格尔在《美学》里认为,悲剧是不同理想的冲突。因为这个观点,在著名的古希腊悲剧中,黑格尔喜欢《安提戈涅》更胜于《普罗米修斯》和《俄狄浦斯王》,原因就在于后两者是由于神出面造成的悲剧,而前者则是每个人理想的冲突造成的。在《安提戈涅》中,每个人都没有错,都为了实现自己的理想而行动,最终导致了悲剧。
《我不是药神》里面的悲剧同样满足黑格尔这个悲剧的诠释,电影中没有人有错。
贩药的程勇为了赚钱卖仿制药,赚钱的同时也拯救了多名患者。而当钱赚够了全身而退不再涉险卖药,也无可指摘。
维护法律的警察打击仿制药,也是应做之事。
甚至药厂代表也并没有什么错。正版药的高价在于投入巨大的研发、实验、后期观察的成本,有一句话说的好,印度仿制药便宜,因为那是第二颗。第一颗药是十几亿几十亿的成本。如果一味降低价格让药厂不赚钱,那么就没有研制新药的动力,最终连药都不会有。
也就是说如果药降价,可能更多的现在的将来的患者,因为药厂没有动力研制新药而死去;而不降价,会有患者因为吃不起药而不治而亡。这是一个伦理学的电车难题:如果有一个疯子将五个人绑在轨道上,一辆电车驶来,你有一个拉杆可以选择让电车驶过,也可以选择让电车改变轨道,但这个轨道上还有一个人,你怎样选择?
用常识的观点计算,5>1;但如果换一种场景,一个人站在旁边看见一辆失控的电车,继续行驶下去车上五人会死亡,这个人旁边还有一个胖子,如果这个人把胖子推下去,可以让电车停下,胖子死亡;这个人要如何选择呢?
这个时候用5>1的逻辑来说明就会产生一些问题,人命是不能计算和衡量的。
但如果让人们按照常识、直觉来选择,在第一种情况人们会选择拉杆变道到轨道只有一个人,而后一种情况则是什么都不做。
这种常识的选择的原因在于,没有人有权力去剥夺另一个人的生命,这是前提,因此在第二种情况下不能把无辜的胖子推下去用胖子的生命来拯救车上的人,因为这个人没有这样的权力。但第一种情况,虽然结果是还是死了一个人,从结果上看是一样的,但前提不一样。因为这个人的生命并不是这个拉杆的人剥夺的。在第一种情况下,是前提设置已经是必须有人死亡的条件,可以说这个前提是神或者上帝设定好的,作为不能改变这一前提的人,只能选择减少死亡的数量。
在这个观点之下,在更多的患者以及将来的患者面前,药厂需要继续研制新药,也要保护药厂研制新药的积极性,我们能做的,是在药厂回本之后的暴利与患者的承受力之间找到平衡。
当然,所谓承受力是非常空泛的。即使按照电影里的结局这种药物纳入医保,还是有人吃不起。更不用说那些尚不在医保范畴内的药。归根结底,还是张长林那句话:
世界上只有一种病,穷病。
04正视现实:勇敢者的行为
法国作家,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罗曼罗兰在《米开朗琪罗》中说,世界上只有一种真正的英雄主义,那就是在认清生活的真相后依然热爱生活。
正视现实永远需要巨大的勇气,魔幻爱情小清新谁都能接受,现实却是最残酷的。
《我不是药神》改编自真实事件,但为了过审做了很多工作,更改了事件发生的年份(提前了十年),表现了办案警察的纠结,放大了药厂代表的强硬,结尾处还列出了政府所做的种种努力,可谓求生欲望非常强烈了。
但不管怎么说,能正视现实,能关注这一群体,关注面对病的人们,本身就是巨大的勇气,也是这部电影票房势如破竹的原因。影片中老奶奶那一句,谁家还没有个病人,你能保证一辈子不得病吗?让警察哑口无言,也戳中了荧幕外观影人的心。
电影的现实主义还体现在对人性持有中立态度,既不悲观也不美化。
程勇入狱,无数患者夹道相送。相比之下,程勇出狱时的处理更令人称道。电影没有安排出狱还有好多患者来迎接,而是只有曹斌一个人来接他。不想残忍地以为那些患者都过世了,曹斌的那句以后不用卖假药了,格林宁纳入医保了,点出了原因:在你对别人无用的时候,自然也就没有那么多人惦记你了。
相当现实。
正是因为这些细节的处理让故事显得更真实,更符合人性,也更具悲剧力量。
只有勇敢者才能正视现实,希望更多国产电影加入勇敢者的行列。
也祝更多的人在残酷的生活面前,依然能够微笑相对。
不被生活打败,就是英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