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逛知乎,看到有人问:如何反驳那些不爱读书的人对你爱读书这件事的嗤之以鼻。
有答主回答:你就不应该让别人知道你喜欢读书这件事。
我略惊讶,读书本是好事,不是说读书是门槛最低的高贵吗,甚至谚语不也说“一日不读书,无人看得出;一周不读书,开始爆粗;一年不读书,智商如猪”?虽说手法夸张,但是话糙理不糙,读书还是大有裨益的。为何反倒成了见不得光的事呢?
《平凡的世界》里有这样一段文字:一般说来,包工头是不喜欢上过学的农村青年。念书人的吃苦精神总是令人怀疑。孙少平想谋,如何才能既能读书又不让人发现呢?只有一个方法比较可靠,那就是他晚上能单独呆在一个地方.....
显然,楼主和孙少平一样都因爱好读书而遭受外界的质疑。但是不同的是,他们读书的心境不一样。在面对别人的质疑时,孙少平选择的是默默地在夜深人静,一个人在刚盖起的没有窗的楼房里静静地阅读。而楼主放弃读书,自我怀疑地跑到知乎求助策略。
评论下还有答主热心地如此回答:为什么总想着反驳?看来你读的书白读了,一来没有影响你自己,二来没有折服别人。
深以为然。楼主和孙少平的区别在于孙少平有着自己无法克制的读书的欲望,他是由衷地热心于读书,并且读书深深地影响着他。楼主的困惑在于无法让读书这件事在影响自己和折服别人上找到平衡点。
总有人会质疑百无一用是书生。但是在读书这件事上,我从不认为读书无用论是正确的。读书不是技能,见效慢,对于急功近利的人而言,读书是不适合他们的,是无用的。但是,读书是熏陶,潜移默化的,是有用的。
三毛说,读书多了,容颜自然改变。许多时候自己可能以为许多看过的书籍都成了过眼云烟,不复记忆,但是他们是潜在的。在气质里,在谈吐上,在胸襟的无涯,当然也可能显露在文字和生活里。
读书犹如吃饭,也许我们不曾记得我们吃过多少粮食,但是我们不可否认我们吃过的粮食最终成就了了我们的血肉之躯。就像古人以为空气是虚无,但不等于他们不需要空气来呼吸。
说读书无用的人不过是那些读了书不会用的人罢了。
02
说起读书,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大意是一味读书而不思考,就会因为不能深刻理解书本的意义而不能合理有效利用书本的知识,甚至会陷入迷茫。而如果一味空想而不去进行实实在在地学习和钻研,则终究是沙上建塔,一无所得。
百无一用是书生无非就是“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的后果。
书要读,但是只有把学习和思考结合起来,才能学到切实有用的知识,否则就会收效甚微。
简书签约作者,LinkedIn 专栏作者剽悍一只猫之所以能在一年内迅速涨粉64万,从名不经传到带领60多万人一起剽悍,一起成长离不开他学以致用的读书方法。
在成名前难捱的岁月里,他一直坚持大量地读书而每次读书他总会问自己三个问题:
1、有没有理解作者的意图?
2、我能做点什么?
3、我该如何做?
每次阅读之后,他不是把书束之高阁,抱着“天空不留下鸟的痕迹,但是我已经飞过”的心态自我陶醉。而是把自己在书中所得与自己的实际联系起来,要么写成文章,要么去做分享。试图将每次读书的最大作用发挥出来。
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若为黄金屋,如何将知识变现?若为颜如玉,如何成功用阅读撩妹/汉?学以致用,方能有用。
就像剽悍一只猫,他的成名绝非偶然,谁又能说他读过的书仅仅是装文艺和清高?
03
学以致用式的读书,可以让我们有力回击“百无一用是书生”的谬论。碎片化、物欲横流的时代,我们更应该有意识有选择地读书。
周国平说: 阅读改变命运,此话可有两种含义。一是读所谓有用的书,获取专业知识,可以改变外在的命运,即你在社会上的地位。二是读所谓无用的书,那些哲学人文书籍,未必能改变外在命运,但能改变内心世界,使你拥有智慧、信仰、丰富的心灵,从而改变了你与外在命运的关系。
在《如何阅读一本》里,对读书做了分类:娱乐性——带来快乐;消磨时间;知识性——增加信息;心智性——提高认知和学习力。因此,我们要根据自己的需求、结合自身情况和认知目的,设定不同的目标,分配不同的资源。
娱乐性的放松时读,知识性的碎片化学习,心智性的则需要大段时间思考、吸收、实践。
读自己的书,让读书成为你的利器。读书无用的黑锅,让别人背去!
无戒21天日更训练 Day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