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两节讲了关于知识焦虑的对现代人的影响。这一节我讲什么才是真正的学习。
想要真正治疗你的知识焦虑症,首先你得弄清楚什么才是真正的学习?
第一,学习要有目标定位
我朋友张涛最喜欢随大流,看见别人学英语,他就跟着学英语;看见别人学写作,他就跟着学写作;看见别人学编程,他就跟着学编程。……
“学完,发现还是解决不了我的焦虑。”你一定也发现了,张涛最大的问题是——用战术的努力来掩盖战略上的懒惰。什么意思?就是他虽然想成为更好的自己,却不知道更好的自己是什么。所以,看见别人学什么他就学什么,今天学这明天学那,看起来很努力,但实际毫无用处。
一定要有目标、要有计划,知道要种何种作物,要达到多少产量,接下来才是为之辛劳工作。那如何寻找学习的目标呢?
□坐下来写出自己,想成为什么样的人; □再罗列“这样的人”所对应的知识领域或技能; □再把知识领域或技能细分成主要和次要的知识点 ; □你需要学习的知识体系图就出来了。
目标一明确,方向一清晰,你就不会像无头苍蝇一样嗡嗡乱撞了。
第二,学习要懂问题驱动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一段名言:“如果给我一小时解答一道,决定我生死的问题,我会花55分钟弄清楚这道题到底在问什么。一旦清楚他到底在问什么,剩下的五分钟逐步回答这个问题。” 这话什么意思?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 最好的学习,都是问题驱动式的。这一点,我深有体会 。
有一次我问考清华的学霸:“你的学习效率怎么这么高?” 他说:“我从来不简单的去看书复习,我的学习都是问题驱动的。” 你不是不可以订阅得到专栏,不是不可以订阅喜马拉雅音频,但是在接受这些新知识之前,你应该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对想学的知识点进行预先的学习,然后带着问题去听别人的课 。 边听边对照,边听边思考,再把迷惑不懂的地方记录下来,然后再去搜罗体系化的书籍,从中找到解决这个迷惑的原理和方法,如此这样你的学习才会变得高效。
第三,学习要懂系统深挖
谷歌董事长施密特说过一串数据 :人类从直立行走到2003年的400万年间,一共创作了五艾字节的信息,这个存储量相当于50亿部1G电影。而到了2010年,人类每两天就会创造五艾字节。再到2013年,人类每十分钟就创造5艾字节,再到今天,人类每1分钟,就创造5艾字节。也就是说,我们必须得承认一个事实:不管你如何没日没夜的学习,你都赶不上知识的增长速度。所以,再这样一个知识爆炸时代,最有效的学习并不是碎片化学习。庄子说: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
这话什么意思?就是说,拿有限的生命去追逐无限的知识纯粹就是一个大傻逼。如今社会早已分工得极其精细,并且各个领域都在飞速发展,所以最好的学习不是追求成为一部百科全书,而是成为某个领域的专家。
喜欢“有话植说”的一句话:“一味贪多求全的学习,不会形成自己的知识体系,只会让你更加焦虑。真正成功的那些人,都是在自己行业里专注只做好自己的事,经过多年沉淀,这才一鸣惊人。所以,不用羡慕那些成功的人,他只是比我们更早的专注于一个领域而已。”治疗知识焦虑的最佳方式,就是你能在某个领域上达到专业水平。
第四,学习要有致用出口
先讲一个富兰克林的故事。富兰克林年轻的时候,只是一个印刷厂的学徒工。每天看到报纸印出来的时候,他就想:“有一天我的文字出现在报纸上就好了。”他是行动派,想到了就做。他是怎么做的呢?那时候还没有专门的写作培训班,于是他把报刊杂志上的好文章剪下来,再一句一句抄写在一张纸条上。抄完之后把原文放在一边,然后再把这些纸条全部打乱,让自己把这些话按照顺序排列下来,很多次排列之后,他就弄懂了文章的结构。然后他又把难度提高一个档次,让自己把文章一句一句默写下来,很多次默写之后,他就弄懂了如何运用文字。终于有一天,他的文字出现在报纸上。文章见报后,更加激发了他的写作兴趣,于是他天天奋笔不休,终于成为大文学家。
讲这个故事,就是想告诉你一个道理:当你系统的学习一个知识后,你必须为这个知识找到一个,或多个致用的出口,只有让知识频繁的得到“致用的锻炼”,知识才能真正的转化成为长在你身上的本事。为什么有些人学了很多知识毫无用处?因为他没有找到稳定的输出系统。
当我们都在为求知求学而焦虑时,“罗振宇们”来了,他隔着屏幕向我们伸出胖乎乎的大手:“世界末日没什么好怕的,都跟我来。”于是我们就登上了知识付费这条船。但在我们积极掏钱的时候,“罗振宇们”永远不会告诉你一个秘密:
主动学习远比被动学习重要。
系统学习远比碎片学习重要。
向内学习远比向外学习重要。
专业学习远比跨界学习重要。
求知这件事没有什么捷径可走。此时我想起了一个段子:“如果你每天还在看耶鲁公开课,上3W咖啡听创业讲座,知乎果壳关注无数,36氪每日必读,对马云的创业史了如指掌,对张小龙的贪嗔痴如数家珍,喜欢罗振宇胜过乔布斯,逢人便谈互联网思维……那你应该还在每天挤地铁。”